29.《满井游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语言
2、能力目标:重在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涵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口味语言,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义
2、查找有关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飞沙走砾( ) 廿二日( ) 燕地寒( )
呷浪之鳞( ) 曝沙之鸟( ) 泉而茗者( )
脱笼之hú( ) wū( )能无纪
2、解释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1)局促一室之内
(2)土膏微澜
(3)娟然如拭
(4)泉而茗者
(5)红装而蹇者
3、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恶能无纪
通 ,
(2)夫不能以游堕事
通 ,
4、本文是一篇 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 、弟 合称“公安三袁”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 , ,主张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第1段写了城中“ ”的景象和 的苦恼
(2)第2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 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山水历来是中国文人最为欣赏的对象,尤其对于那些仕途坎坷的失意文人,山水更是最好的寄托,最好的慰藉
在自然山水面前,他们自学或无意地忽略了一时的功利计较,将浩茫的心事、低沉的情绪、抑郁的情怀统统倾诉于山水之中
于是我们今天能有幸读到一篇篇写景抒怀的游记佳作,诗人人生的困厄于山水中得到了解脱,我们从山水景色的描绘中探索诗人的人生历程这节课,将与我们亲密接触的就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三、研读理解
(过渡)同学们,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样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品味出其中的美感的,而且好的朗读是分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基础,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本文的美
1、音读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朗读
2、疏通文义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理解的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找寻答案也可向老师提问
(2)全班讨论质疑
教师明确:(屏幕投影,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这些词语)
作 局促 土膏 于时 乍明 娟然 靧面 浅鬣 茗蹇 尚劲 浃 呷 堕事 适 恶能
拓展:古今词语的沟通
文言文中很多实词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成语中,它们体现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投影出示)
如:东风时作 飞沙走砾 偕数友出东直 适与余近 余寒犹厉
要求学生指出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并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竟查,全班汇总
(3)教师小结
东风时作:
飞沙走砾:
偕数友出东直:
适与余近:
余寒犹厉:
3、再读
(1)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过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文,生动地表达了一个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的城居者畅游时的欢畅心情,这情是从景中感受到的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2)品评佳句,感受意境美
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意境很美的句子(讨论交流,可以通过问题进行提示)
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怎样?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作者依次描写了柳、土地、水面、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风、鸟、鱼等景物
举两例: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评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评析:
4、情感
文章的意境之美从同学们品析的语句中倾泻而出刘勰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本文只选取出、水、田野几处,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如此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那么文中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呢?
(1)学生在文中勾画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
(2)讨论一下,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教师明确:
诗句:
心情:
教师总结:
本文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是对热衷于仕途功名的人说的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真正的自然在“郊田之外”而非人事纷扰的“城中”
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这种喜悦之情自是溢于言表
现在让我们带着作者的这份喜悦之情再去诵读文章吧!
四、课外拓展
请同学阅读袁宏道另一篇著名的游记《虎丘记》,然后体会这篇文章的妙处
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注释:
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②蔀(pǒu 部)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③云:像云一样
④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⑤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⑥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⑦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⑧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著有《雪涛阁集》
⑨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
?
附答案:
?
1、自主预习案之4
写景抒情 袁宗道 袁中道 厚古薄今 不拘格套 独抒性灵 籍贯
2、研读理解(教师小结)
东风时作:作,起(日出而作,一鼓作气,兴风作浪,振作精神)
飞沙走砾:走,跑(东奔西走,奔走相告)
偕数友出东直:偕,偕同(白首偕老)
适与余近:适,正好(适得其反,适可而止),
余寒犹厉:犹,仍然尚且(记忆犹新,意犹未尽,犹有余悸)
3、品评佳句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评析:此句是用美丽的少女刚洗过髻鬟般的美来比喻刚刚被晴雪洗净的山峦的俊美,感情真挚,形象生动,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评析:此句写出了初春之时万物复苏的特点,柳枝初展的神韵确实很具代表性,又以兽劲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情感体味(教师明确)
诗句: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心情:抑郁、烦燥→轻松喜悦→赞美感叹→寄情山水的兴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