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9 11: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 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 ) 骈( ) 尽粟一石( ) 食( )马者 庖丁( )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 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然后( )有千里马 故( ) 虽( )有名马 祗( ) 辱( )于奴隶人之手 骈( )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 )尽粟一石(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 )马也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 )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 )而临之 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
(四) 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 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5.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6 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与写法。
〈五〉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第二课时
拓展延伸巩固
【练习反馈】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 _____。
(2)千里马“欲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_______ 。(B)________ __。 (C)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3、课文《马说》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4、用文中语句填写:
(1)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 ?。 (2)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 ?。 (3)表现食马者愚蠢的句子是? ?。
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拉着盐车上山坡 ,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的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延伸阅读】
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敢有谏者死(谏: ???) ②螳螂委身曲附(曲:??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如是者再三。
译文: ②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7.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
【资料链接】
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经此挫折后,韩愈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大约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写出了《马说》。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龙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在担任监察御使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请朝廷“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回京任礼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复兴古文,与柳宗元同为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已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