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2 16:02:16

内容文字预览

(共40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卖炭翁》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欣赏三首古诗。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写作背景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言古诗: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灵活自由,全篇均由五字句构成。
háo


shù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老头儿越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察看。
译 文
越过。
投宿。
译读感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大声吆喝多么凶狠!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凄苦!
听见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永远结束了!
译 文
防守。
多么。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最近。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还在吃奶的孙子。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老妇。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连夜跟你们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译 文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深了,说话声消失,隐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
译 文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题目:
全文纲领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写作对象
单刀直入,直叙其事,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及夜间发生的事情。
“逾墙走”、“出门看”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惊怕之苦
开端:投石壕村
研读赏析: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的蛮横和老妇的哀怜,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发展:吏呼妇啼
“吏怒”更能体现“妇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老妇的“致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想一想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人“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
丧子之苦
想一想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了“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
生活困苦
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应征之苦
古代兵役制度:
《新唐书·兵志》:开元旧例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旧唐书·食货志上》: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生活困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丧子之苦
应征之苦
高潮:老妇致词
儿死战场
家中窘迫
自请服役
生活困苦
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
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
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这灾
难深重的一家人的
深切同情。
结局:作别老翁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沉重的一击。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老翁的命运
老妪的命运
寡妻的命运
乳孙的命运
合作探究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地听吗?
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那么,小吏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藏问于答”
的手法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讨论
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讨论
老妇向官吏求情,“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本课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随堂练习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____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与老翁别
天明登前途,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D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
烈控诉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石壕吏
开端——投石壕村
发展——吏呼妇啼
高潮——老妇致词
揭露封建暴政
反映深重灾难
同情劳动人民
结局——作别老翁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教学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三吏三别”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yè)城戍(shù)。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齐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五、整体感知
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②孙方乳,媳无裙;③翁逾墙,妇夜往。
六、研读赏析
(一)开端:投石壕村
1.题目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写作对象。
2.品读感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3.品读感悟“有吏夜捉人”一句。
明确: 这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4.“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逾墙走”、“出门看”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二)发展:吏呼妇啼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总领下文对话。
2.品读感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三)高潮:老妇致词
1.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明确: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3.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丧子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生活困苦。“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小结: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四)结局:作别老翁
1.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明确: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2.“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3.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那么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老翁的命运、老妪的命运、寡妻的命运、乳孙的命运
七、合作探究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2.“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5.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6.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明确: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7.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明确:老妇向官吏求情,“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8.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明确: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八、本课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随堂练习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板书设计:
开端:“夜捉人”
吏:怒
发展和高潮: 一男附书、二男战死
深切同情
妇:苦 孙母“无完裙”
老妪:从吏夜归
结局:作别老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重点)
2.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想象,你不妨设计一下。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 唐朝诗人 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二、预习任务
1.反复诵读,直至能初步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3.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妪( ) 衰( ) 泣( ) 咽( ) 逾( ) 戍( ) 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死者长已矣( ) 6.泣幽咽(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文中标记)
二、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对重点词、生字词圈画)
(2)译文:(口译)
三、整体感知
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
四、研读赏析
(一)开端:投石壕村
1.题目有何作用?
明确:
2.品读感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3.品读感悟“有吏夜捉人”一句。
明确: 这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4.“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二)发展:吏呼妇啼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2.品读感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
(三)高潮:老妇致词
1.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明确: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3.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文中批注)
小结: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四)结局:作别老翁
1.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明确: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2.“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3.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那么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
三、合作探究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
2.“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
3.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明确:
5.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6.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明确: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7.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明确:
8.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明确: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四、随堂练习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课后导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2.解释加粗词。
①老翁逾墙走:_____ _______ ②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 ③老妪出门看:________
④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⑤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 ⑥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总领全诗的句子:
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5.阅读第3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节可划分为三层,用竖线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__”,揭示主题。
6.“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重点)
2.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想象,你不妨设计一下。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 唐朝诗人 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二、预习任务
1.反复诵读,直至能初步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3.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妪( ) 衰( ) 泣( ) 咽( ) 逾( ) 戍( ) 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死者长已矣( ) 6.泣幽咽(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
(三)书:信; 新:最近; 去:离开; 犹得:还能够。 已: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五)(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课中导读】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yè)城戍(shù)。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研读赏析
(一)开端:投石壕村
1.题目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写作对象。
2.品读感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3.品读感悟“有吏夜捉人”一句。
明确: 这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4.“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逾墙走”、“出门看”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二)发展:吏呼妇啼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总领下文对话。
2.品读感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三)高潮:老妇致词
1.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明确: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3.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丧子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生活困苦。“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小结: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四)结局:作别老翁
1.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明确: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2.“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3.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那么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老翁的命运、老妪的命运、寡妻的命运、乳孙的命运
三、合作探究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2.“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5.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6.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明确: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7.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明确:老妇向官吏求情,“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8.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明确: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四、本课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五、随堂练习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课后导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答案:五言 叙事
2.解释加粗词。
①老翁逾墙走:_____ _______ ②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 ③老妪出门看:________
④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⑤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 ⑥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
答案:①越过 逃跑 ②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③老妇 ④能够 ⑤对……说话 ⑥前面的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答案: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4.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总领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5)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阅读第3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节可划分为三层,用竖线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__”,揭示主题。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2)安史之乱
6.“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答案: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