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汇编: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汇编: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1 21: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组一
1.(河北省藁城市冀明中学2011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人笔下的“暮春”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幽竹”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1)①春光已逝、凋零空寂。) ②诗人先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再用“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悲凉衰飒的氛围。
(2)①“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美,形象地表现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 “待我归”与“怜幽竹”相应,构成物我相亲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的生活情趣。
②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好像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主人的归来。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刻画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
2、(福建省晋江市子江中学201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题)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诗人一路漂泊自江西溯长江而上往三湘(今湖南境内)途中。汉阳处鄂州之西。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的特色。
答案 (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2分)
(2)情景交融。(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
3、(广西桂林十八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长,畏。“长”即长久,羁旅漂泊,诗人愿意长久的沉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表达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4.( 黑龙江牡丹江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两题。
栀子花诗
【明】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 a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
b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5.(福建省泉州外国语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联系诗的主旨、意境加以赏析。
答案 (1)我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断”和“倚”。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首句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6.(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
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
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7.(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答案 (1) 颔联感叹羁旅漂泊、孤单落寞,颈联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2) 作者虽年事已高,但渴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8.(江西省上高二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宜春苑①
范成大
狐塚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②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注释]  ①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在汴京东二里,靖康之难后被废。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②连昌:唐代宫殿名,玄宗时曾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荒废。
(1)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鉴赏。
答案 (1)作者通过对宜春苑里萧条冷落之景的描写,抒发了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悲伤之情。
(2)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连昌宫虽然被废了,但基础还在,花还在,而如今宜春苑连寸草都没有了,怎不让人伤心到断肠啊!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痛苦之情。(可见靖康之难比安史之乱更惨,唐朝的内乱八年平定了,而宋朝的外患要恢复却是遥遥无期。)
9.(安徽省无为中学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 (1)共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10.(广西柳州市民族高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的景象,而全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2)三、四两联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试解说。
答案 (1)开阔、盎然、美丽、迷人 ; 羁旅中愁苦悲哀、无以自遣; 反衬
(2)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绝代才华,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11.(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12.(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1)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
(2) “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1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期中联考)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4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
14.(河北省自强中学2011届高三摸底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注]。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语意相近即可)
(2)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
15.(江苏省连云港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答案 (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2)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3)参考答案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 “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 “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16.(四川省成都七中2011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①秋啼金井阑②,微霜凄凄箪色寒③。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①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②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③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箪色寒”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中“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描写了深秋时节,孤独幽居的凄凉景象。(步骤一,1分)时令已是深秋,纺织娘在井栏边悲凉鸣叫;霜露凄凄送寒气,竹席上凉寒逼人,清冷落寞,难以入眠。(步骤二,2分))从听觉和感觉的角度表现了诗人孤栖,内心凄凉落寞之感和思念之苦楚。 (步骤三 1分) 
 (2)“孤”孤独,孤苦之意。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步骤一,1分 )“孤”字,明写一盏寒灯,昏暗凄清,引起思念。“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在孤灯下形单影只,孤零零冷清清。(步骤二,2分) 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处境和内心的愁思(孤苦无奈的思念)。(步骤三,1分)(“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也可得分。)
17.(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⑴ 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 ⑵ 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的?请作简要分析。
▲▲▲
答案 ⑴ “空”字用得好, “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⑵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苹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像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题组二
1.(安徽省河历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甘肃省武威十六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3分)
(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3.(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综合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3分)
答:


答案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蜷缩未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4.(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答案 (1)意境深沉浑厚或雄浑苍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乡怀友之情。
(2)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首联先写使人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次联写风吹树叶的鸣声,后写孤舟的景象:从而写出了凄凉惆怅的情境。
5.(贵州省余庆中学2011届高三半期考试试卷(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2)(5分)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6.(河南省商水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完成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 景 动 深 树,山 光 窥 短 墙。
     秋 村 黄 叶 满,一 半 入 斜 阳。
     幽 竹 如 人 静,寒 花 为 我 芳。①
      小 园 宜 小 立,新 月 似 新 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 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7.(河南省信阳市2011届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表现离别之时的自然境况来自寄寓自己的离别之情。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
(2)“悲”是全篇之诗眼,请问:诗人之“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借“衰草遍”,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寄寓人物内心的凄冷沉重的感受。
(2)诗人之“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
8.(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1届高三11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请简要赏析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答案 (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2)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的技巧。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景象。
9.(湖南长沙市省级示范性高中2011届高三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赏析。
禹 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1)颈联中的“嘘”字和“走”字用得好,试析其妙处。
答: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颈联中的“嘘”和“走”用得奇妙。江流奔腾咆哮,好似画中神龙飞跃在悬崖峭壁之间,嘘出团团云气;这个“走”字写出了长江之水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的速度迅奔的气势,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的崇敬之情,且暗含了对当时统治者昏慵误国的讽刺,希望当政者能像大禹一样“乘四载”“控三巴”,艰苦创业,重振河山。
10.(湖南浏阳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
答:
答案 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的典故,写出了作者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11.(江苏省重点学校(致远中学等)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3)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野草的绵延不绝;满眼绿色,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
(2)借景抒情(或:以景传情/融情于景/绘形绘声)。 通过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或“黍离之悲”)。
(3)“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来映衬城空;“空城”直接点明城的荒芜寂寞。二者都写出了石头城的沉寂与凄凉(或:都给人以沉寂、凄凉之感)。
12.(内蒙古开鲁县蒙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的的:鲜明的样子。 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
(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四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⑴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⑵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13.(山西省晋中市2011届高三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问题。
  ????????????????????????? ?别???? 滁
????????????????????????? ?? 欧阳修
?????????????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 (1)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2)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14.(山西省文水县成栋高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意思相近即可)
(2)(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15.(四川省邻水二中2011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 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