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诺贝尔( )
儒家( ) 袖手旁观(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
课前预习读准字音
zhào
xī
zhì
nuò
rú
xiù
liánɡ
mò
cuò
pánɡ huánɡ
liào
miǎn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
学习目标
1.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一、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独立完成,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写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①(因此)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②(就是说 就是 就是) 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③(但是 因为 因为) 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④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⑤(因为 儒家 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⑥(所以) 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告诉我们 只能 不能) 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⑧(不是 而是 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在这方面 有……的经验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因为) 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⑩(由此 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⑨(不是 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不但……而且 就是说 无论……还是……都 这意义 希望 应该 )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3、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第②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即实地的探察,即所谓的实验;
第 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在作者的认识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个词语来代替,那就是“实验”。
文章⑥— 自然段都围绕着“实验”展开,论述了“实验”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展开实验等。我们将题目替换一下,就成为“应该有实验精神”。
4、回看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答案是什么?
5、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为什么?
没有!因为这样,这种精神被埋没了。
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因此 ②- ⑤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
①自然段提出论题, 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
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
第一部分(第1段):由征文获奖引出本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先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再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全文,进一步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一、论点: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证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示例: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第2段。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第3段。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第7段: 只能……不是,第8段:不是……而是,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第3段、第4段,正反对比(但是),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我们一般写论述类文章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对了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接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语言品味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5、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你还知道哪些“格物致知”的事例?
我们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种格物致知精神?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
爱迪生的电灯实验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
居里夫人的镭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吧?就是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之后便有了避雷针的发明。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大家不陌生吧,之后钨丝就成了经久耐用的制灯材料。就连居里夫人的镭不也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发现的吗?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要求:要写出探索过程中知道了什么知识?2、我为此做了什么?3、事情的经过、结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
4.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常说“经历才能懂得,经历本身就是财富”的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然而,只有做了,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更丰富。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