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历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02 18: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历史
一、单选题
读图a“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和图b“地质年代表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CO2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 D.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甲、乙、丙、丁四幅图片,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4.乙图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新生的地球( )
A.先增温,后冷却 B.先冷却,后增温
C.较重的岩石物质固结成地壳 D.较轻的岩石物质熔融被吸进地球内部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一个最近的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时期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较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图示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盛期时的陆地面积与现在相比偏小
B.③自然带的位置与现在相比偏东偏南
C.多年冻土的南界位置与现在相比偏北
D.山地雪线的位置与现在相比海拔更高
7.末次冰盛期时
A.亚洲高压势力弱,夏季风弱 B.亚洲高压势力强,夏季风强
C.亚洲低压势力弱,夏季风弱 D.亚洲低压势力强,夏季风强
8.末次冰盛期时大地湾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较少表明
A.单位面积内生活的人口减少 B.自然带的数量明显减少
C.采集和渔猎活动的距离变短 D.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大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新生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0.乙的末期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11.有关生物进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①蕨类植物时代 ②被子植物时代 ③裸子植物时代 ④海生藻类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地球生物处于不断地进化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有关生物进化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①蕨类植物时代②被子植物时代③裸子植物时代④海生藻类时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13.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大陆发展,该地质年代是( )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中生代 D.晚中生代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含有不同化石的地层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始祖鸟 B.三叶虫 C.恐龙 D.猛犸象
15.根据地层所含化石可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是干热的草原地区 B.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沉积环境是温暖的浅海地区
C.含恐龙化石的地层的环境特征是湿冷 D.含有鱼类化石的沉积环境一定是海洋
2019年12月科学家在美国纽约州发现了最古老的森林化石,距今约3.85亿年,这些数目属古羊齿属,是一种蕨类植物。科学家认为自从森林出现后,地球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下图为新发现的森林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16.该森林化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叠层石 D.陨石
17.图示森林化石形成的地质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8.该时期出现的原始森林( )
A.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B.是远古人类主要能源
C.生长在广阔的浅海 D.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
根据地层和化石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9.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 )
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
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D.河湖众多的温带平原
20.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 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
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 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
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白垩纪繁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22.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下列关于期间生物的匹配,错误的是( )
A.古生代——鱼类和蕨类 B.前寒武纪——蓝藻
C.中生代——鸟类 D.中生代——三叶虫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地球历史的一小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元古代地层 B.古生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24.和恐龙同时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动物 C.海洋中大部分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5.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软流层
26.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下图示意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爬行动物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28.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极地冰盖面积缩小 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岸线变短 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29.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二、综合题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示地层中存在大量化石。
(1)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包括____、____、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⑤⑥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有可能找到早期人类遗迹的地层数码是____。
(3)在③地层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其中全部灭绝的生物是____和____
(4)简述⑤⑥地层所在的漫长时期被统称为前寒武纪的主要原因。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岀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1)月球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____。
(2)对“嫦娥四号”运行产生严重干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
(3)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
(4)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__(填写地质年代)。这个地质年代出现一次大冰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
(5)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
32.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读“地质年代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另一方面,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比相邻岩层平均值高出30倍左右,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这说明可能曾有一颗富含铱的小行星撞击过地球。
(1)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缩小,中期进化出能适应陆地环境的____动物,____植物繁盛;晚期,气候变得干旱,进化出能适应干燥气候的____动物,____植物开始出现。
(2)恐龙生活在显生宙的____代,该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____纪,联合古陆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而____,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这一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____期。
(3)请从古老地层的动物化石方面,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佐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
【分析】
1.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A正确。蕨类植物出现晚于蓝藻,裸子植物出现晚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出现晚于裸子植物。故选A。
2.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先呈现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A错。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B错。随着植物由低等级向高等级进化,氧气的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植物的进化与氧气的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寒武纪时氧气含量低,D错。故选C。
【点睛】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
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3.B
4.C
【解析】
【分析】
3.
甲为三叶虫,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最为常见;乙为恐龙化石,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丙为北京猿人,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丁为鱼类化石,古生代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结合地质年代划分,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故选B。
4.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乙图为恐龙化石,恐龙为爬行动物,故中生代恐龙繁盛,C正确。故选C。
【点睛】
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可以分: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5.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地球由一个冰冻的行星受到陨石的强烈、频繁的碰撞,陨石高速碰撞,其动能转化为内能,产生大量的热,使地球表面达到一千五百摄氏度,这些星状物体互撞,使地球形成熔融状态,所以先增温后冷却,A对、B错。由于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没有固体外壳,C错。熔融物质来自地球内部,D错。故选A。
考点:地球的产生
6.B
7.C
8.A
【解析】
【分析】
6.由图可知,冰盛期时的陆地面积与现在相比偏大,A错误。③自然带的位置与现在相比偏东偏南,B正确。多年冻土的南界位置与现在相比偏南,C错误。冰盛期时期,气候严寒,山地雪线的位置与现在相比海拔更低,D错误。故选B。
7.末次水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部分洋面结冰;在此时期,夏季冰面反射大阳辐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增多,故夏季陆地增温慢,气温低;海洋结冰,海洋气温与大陆气温差别小,海陆热力差异小,导致亚洲低压势力减弱,因而夏季风势力减弱。C正确,故选C。
8.末次冰盛期,大地湾遗址气温低,降水少,植被类型发生变化,变成温带草原,生物量减少,使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导致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减少,A正确。自然带的数量没有变化,只是类型发生改变,B错误。部分海面和河湖冰封,采集和渔猎活动的距离变长,C错误。环境承载力会变小,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9.B
10.A
【解析】
9.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A、C、D错。故选B。
10.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所以该题选A。
【点睛】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11.D
【解析】
【详解】
在前寒武纪和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海生藻类,在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蕨类植物,在中生代出现了裸子植物,在新生代出现了被子植物,故D选项正确。故选D。
12.C
13.B
【解析】
12.
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因此生物进化顺序是海生藻类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即④→①→③→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A不符合题意;在晚古生代,全球陆地基本形成片,鱼类在泥盆纪大量繁衍,并向原始两栖类演化,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B符合题意;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所在的中生代,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植物以裸子植物最繁盛,这时联合古陆正逐渐分离,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4.B
15.B
【解析】
【分析】
14.
始祖鸟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小型恐龙,其和恐龙化石位于中生代。三叶虫位于早古生代。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其化石位于新生代。所以形成年代最早的是三叶虫,故选B。
15.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是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A错。珊瑚虫生活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沉积环境是温暖的浅海地区,B正确。恐龙时代裸子植物繁盛,环境暖湿,C错。含有鱼类化石的沉积环境一般为多水环境,但不一定是海洋环境,D错。故选B。
【点睛】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而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并且,一般而言,低级物种化石在下,高级物种化石在上。
16.B
17.B
18.D
【解析】
【分析】
16.
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B正确。岩浆岩和陨石温度高,存在化石的可能性小,AD错误。叠层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森林出现在晚期,C错误。故本题选择B。
17.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化石距今3.85亿年,为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尚未出现森林,A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茂,新生代被子植物繁茂,CD错误。故本题选择B。
18.
古生代鸟类尚未出现,A错误。此时远古人类没有出现,B错误。蕨类不适宜在海洋中生存,C错误。此时大量植被出现,大气的含氧量逐步提升,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9.A
20.A
【解析】
19.
根据题干,石灰岩是由珊瑚组成,而珊瑚是生长在温暖的浅海环境,因而可以推测石灰岩沉积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
腕足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一种有壳的无脊椎动物。据题干可知,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腕足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A正确。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动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B错误。通过化石无法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和地层厚度,CD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地质历史的有关知识。
21.C
22.D
【解析】
【分析】
21.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白垩纪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C正确;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A错误;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B错误;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D错误。故选C。
22.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古生代是鱼类和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A正确;前寒武纪是蓝藻繁盛的时代,B正确;中生代出现了鸟类,C正确;三叶虫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23.B
24.C
【解析】
【分析】
23.
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B正确;三叶虫化石不会出现在元古代地层、中生代地层或新生代地层,ACD错误。故选B。
24.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C正确。原始鱼类、古老的两栖动物以及蕨类植物等在古生代盛行,多在古生代末期灭绝,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5.B
26.A
【解析】
【分析】
25.
从示意图中可知,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AD错误;由于陆壳和洋壳的厚度差异,岩石圈在陆地和海洋厚度不一,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B正确。故选B。
26.
结合图,调用必备知识,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均位于地壳以下,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岩石圈的岩石:①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②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③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27.B
28.D
【解析】
【分析】
27.
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由图示可知,该时代平均温度比现代暖,平均降水比现代干;气候总体特点是暖干。选B正确。
28.
由图示可知,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显冷湿,温度低极地冰盖面积扩大;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变大,全球海岸线变长;海平面下降、陆地间形成冰桥,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选D正确。
【点睛】
第四纪冰期对全球的影响是显著的。
①大面积冰盖的存在,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
②冰期时的大冰盖厚,使地壳的局部承受着巨大压力而缓慢下降。
③冰期改变了全球气候带的分布,大量喜暖性动植物种灭绝。
29.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在中生代时期,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恐龙灭绝,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C正确,B错误。生物灭绝与环境有关,A错误。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有重要意义,D错误。故选C。
【点睛】
30.(1) 地层顺序 生物演化阶段
(2) ⑥ ④ ② ①
(3) 原始鱼类 古老的两栖类
(4)地球上生物稀少,生物进化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地球演化史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根据所学可知,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包括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2)
原始生物出现的最早时期为太古宙,因此有可能找到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⑥,即太古宙地层;古生代早期,是海生物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中出现了三叶虫等生物,因此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④,即古生代早期地层;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末期灭绝,因此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②,即中生代地层;新生代的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因此有可能找到早期人类遗迹的地层数码是①,即新生代地层。
(3)
根据图例可知,③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地层,当时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4)
⑤⑥地层所在的漫长时期,即太古宙和元古宙时期,地球上生物稀少,生物进化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因此太古宙和元古宙被统称为前寒武纪。
【点睛】
31.(1)地月系
(2) 耀斑 太阳风
(3)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4)新生代
(5)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液态水;没有大气;无相对安全宇宙环境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月面微型生态圈为载体,考查月球自然环境特征、大气热力作用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观测宇宙,其半径为137亿光年,这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这是第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由1000多亿颗恒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恒星系统,这些恒星天体系统构成第三级别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等组成,象地月系一样的行星系构成了最小级别的天体系统。因此月球所处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2)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干扰“嫦娥四号”运行主要体现在对电磁信号的干扰上。由于耀斑爆发时会造成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另外日冕层的高温也会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形成太阳风。这些辐射能都能引起强烈的电磁扰动,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因此对“嫦娥四号”运行产生严重干扰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太阳风。
(3)
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它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因此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或太阳能。
(4)
根据所学的地球演化史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以来,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按照早晚顺序,显生宙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而被子植物是在新生代得到了大发展。
(5)
与地球相比,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导致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可达300℃,没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月球上也没有液态水;再加上没有大气层的保护,使得宇宙中的小天体经常袭击月球,没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因此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
【点睛】
32.(1) 两栖类 蕨类 爬行 裸子
(2) 中生 白垩 开始解体 成煤
(3)生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爆发式增长;出现大量有硬壳或骨骼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的生物结构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质年代表”为背景,考查生物进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根据材料信息,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晚古生代早期,海洋面积缩小,为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一些鱼类进化为两栖类,蕨类植物大量繁殖;晚古生代晚期,气候干旱,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爬行动物,此时裸子植物开始出现。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中生代包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侏罗纪以后联合古陆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而开始解体,各大陆开始漂移。这一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也是重要的成煤期。
(3)
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已经有了生物,但演化速度慢,数量少,而在寒武纪这个时期是地球上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时期,寒武纪出现了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和大量的高等藻类植物。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快速增加,出现了有骨骼或硬壳的动物化石,表明生物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结构愈来愈复杂。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