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下图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幅图中与扇三角洲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关于扇三角洲面积进积增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河流水量大 B.沉积物丰富 C.河流与水体的高差小 D.沉积物颗粒小
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甲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乙中的所示(图例I一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判断乙图所示阶梯状陡崖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4.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
A.I B.II C.Ⅲ D.IV
5.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乙类似的是( )
A.华山陡崖 B.海蚀崖 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
下图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四种地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下面外力作用与其形成的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
A.流水沉积—① B.流水侵蚀—② C.流水沉积—③ D.风力搬运—④
7.③图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入海口 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 D.河流出山口
8.下列图示景观中,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1990年以来,黄河进入枯水少沙期,入海水沙锐减。2002年起,每年的汛期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通过人工调控洪水,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水沙集中输送入海),使黄河尾闾河道(位于利津到入海口之间,长约104km)的水沙受人工调控,显著影响了该河段的冲淤变化。冲淤量是河水带走河床所淤积的泥沙数量,是淤积量与冲刷量的差值。下图示意2001-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02-2016年期间( )
A.总体处于冲刷趋势 B.冲淤速率明显下降 C.累积冲淤量持续减少 D.总体处于淤积趋势
10.2002-2016年,黄河尾闾河道河床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淤积、后侵蚀 C.持续侵蚀 D.先侵蚀、后淤积
尼亚加拉河自伊利湖流注五大湖中最下游的安大略湖,全长约56千米,以水量大、水质清、水流快著称,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流程约经一半有一处宽大的陡崖即为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观测发现,该瀑布位置不断移动。下图示意不同年份该瀑布边界线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PQ两点水面海拔( )
A.汛期时P>Q B.枯水期时P>Q
C.全年Q>P D.全年P>Q
12.造成尼亚加拉瀑布不断移动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沉积 D.流水沉积
13.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流速 B.河流径流量
C.湖泊影响 D.冰川作用
14.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它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新疆罗布泊楼兰地区发育雅丹地貌,该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抗风蚀能力较强。研究发现该地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与其它地区相比较为矮小。下图示意楼兰地区气温、降水及相对湿度变化(相对湿度指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楼兰地区雅丹体较为矮小的原因是( )
A.夏季降雨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烈,雅丹体易被风蚀
C.太阳辐射强,土层干燥,抗风蚀 D.温差大,空气对流显著,风蚀强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均影响海岸发育。
下图为6000年来上海海岸线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6000年来,图中海岸()
A.先堆积后侵蚀 B.以堆积作用为主 C.先侵蚀后沉积 D.以侵蚀作用为主
16.与图示海岸线的变迁关系最小的是()
A.城市建设需要 B.港口建设 C.河流泥沙淤积 D.板块运动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18.该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19.形成图示洞穴的地质作用为(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20.该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1.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河湖沉积
22.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炎热,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23.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24.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单位:kW·h/㎡)分布图和图示P河段两岸崖壁的三叠纪厚层砂岩天然“浮雕”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对P河段两岸崖壁天然“浮雕”形成过程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
A.沉积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B.风力侵蚀-风力沉积一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沉积作用-风侵蚀-流水侵蚀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25.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26.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二、填空题
2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____,是____作用下形成的。
(2)B图地貌为____,是____作用下形成的。
(3)C图地貌为____,是____作用下形成的。
(4)上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____图,位于出山口的是____图(填字母)。
(5)B图中迎风坡坡度较____,背风坡坡度较____。
28.峡谷(V形谷)是____侵蚀塑造的地貌类型。三角洲是流水____地貌。
2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则在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若该河流注入海洋,则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____,对应____(图甲或图乙)。以上两种地貌都属于河流____地貌。
(2)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三、综合题
30.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某中学开展了全国研学行。下图分别为为“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
(1)全国地貌景观多样,图中所示地区与其地貌对应的是(填字母)。
①—_____②—_____④—_____
(2)A地貌一般位于_______地区,受____________作用形成。
(3)C地貌名称是________,其与冲积扇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4)素有“千沟万壑”之称的地貌是__(填字母),其所在地形区形成的作用是___。
(5)描述图中⑥地的地貌景观的特点。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政区简图。
(1)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丁的相应次序为:
黄土桥____;海蚀桥____;喀斯特溶蚀桥____;风蚀桥____。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图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____。
(4)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____,其成因是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解析】
【分析】
1.
据图可知,A图是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图是峡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C图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流水侵蚀地貌,D图是河流冲积平原,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扇三角洲也是流水堆积地貌,故D正确,ABC错。
2.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中的冲积扇,河流与水体的高差较大,故C错,符合题意。河流水量大,侵蚀搬运作用强,沉积物丰富,自扇顶到扇缘沉积颗粒逐渐变小,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都能促进扇三角洲面积进积增大,故AB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扇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例如活动大陆边缘、岛弧体系边缘、断陷湖盆陡坡边缘。在这些地区,短而坡度大的河流(主要是辫状河)从附近的物源区流出,携带大量的粗粒沉积物在海(湖)盆边缘快速堆积形成扇三角洲。根据扇三角洲的影响因素,将它划分为湖泊扇三角洲、波浪改造的扇三角洲和潮汐改造的扇三角洲,也可将扇三角洲划分为陆架(缓坡)型扇三角洲、斜坡(陡坡)型扇三角洲和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不同类型的扇三角洲的平面分布、砂体类型及形态都各具特征。
3.B
4.C
5.B
【解析】
【分析】
3.
外力不断侵蚀,崖面与原始崖墙面距离增大,据图可知阶梯状陡崖的发育阶段依次是④②③①,故B正确,ACD错。故选B。
4.
读图乙可知,Ⅲ最先遭受侵蚀,说明Ⅲ岩性最松软,C正确,I 、II、 IV都是之后不同程度被侵蚀的,故ABD错。故选C。
5.
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从岩壁陡峭状态看,此处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内力作用形成的,故A错;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故C错;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故D错;海蚀崖为海蚀地貌,和流水侵蚀作用类似,故B正确。故选B。
【点睛】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6.C
7.A
【解析】
6.①图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故A错;②图示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行成风蚀蘑菇,③图示河流入海口附近形成的流水堆积作用地貌—三角洲。故C正确;④是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故D错。
7.在河流入海口,由于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就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形成三角洲,故本题选A,其余选项可排除。
8.C
【解析】
【详解】
A图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海蚀崖;B图为流水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C图为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D图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风蚀柱。故选C。
【点睛】
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主要有“U”型谷、冰斗、角峰、刃脊等。
9.A
10.D
【解析】
【分析】
9.
结合材料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河道主槽冲淤年际变化明显,总体年冲淤量为负值,即总体处于冲刷趋势,A正确,D错误;年冲淤量及累积冲淤量都呈波动变化,BC错误。故选A。
10.
读图可知,将累积冲淤量变化分三个阶段:2001~2005年,累积冲淤量明显减少,说明河水快速下蚀,河床底部泥沙被大量冲刷带走;2006~2014年,累积冲淤量变化缓慢,总体减小,说明河水缓慢下蚀,河床底部泥沙被少量冲刷带走;这两个阶段均以侵蚀为主,只是侵蚀的强度或速度不一样。2015~2016年,累积冲淤量略有回升,河床底部有泥沙淤积;这个阶段以淤积为主。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床地貌的影响,考查统计图的读图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理解年冲淤量和累积冲淤量的含义是分析本题的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年冲淤量总体为负值,即该河段总体以冲刷为主,具体表现为先侵蚀后淤积的特点。
11.C
12.B
13.C
【解析】
【分析】
11.
瀑布的位置变化反映了溯源侵蚀。根据边界线的年份,可知Q在源头方向,为陡崖顶部,海拔高,故选C,ABD错。
12.
瀑布的位置变化为河流溯源侵蚀,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故选B,排除ACD。
13.
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因素与上游大湖泥沙沉积有关,故选C。河流流速与河流径流量均与含沙量正相关,尼亚加拉河水量大、水流快,排除AB,冰川作用在五大湖形成初期作用较大,目前该区域无冰川分布,排除D。故选C。
【点睛】
流水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挟运一定数量的泥沙,因此,当流速、流量增加,或含沙量减少时,流水就产生侵蚀作用,并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运走;反之,就发生堆积。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文资料可知,楼兰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但降水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不强,故A项错;由题干资料可知,楼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成岩程度不高,地表没有植被或松散沉积物等覆盖,地层裸露,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烈,促进了风蚀,导致雅丹体较为矮小,故B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太阳辐射强,土层干燥,楼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抗风蚀能力较强,故C项与题意不符;昼夜温差大,不会增强空气对流,D错。所以本题选B。
15.B
16.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海岸线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5.如果先堆积后侵蚀的话,那么上海的海岸线后期将会后退,可知A错误;读图可知6000年来上海的海岸线总体呈现出向海洋方向推进的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只有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才会总体向海洋方向推进,故B正确;读图可知6000年来上海的海岸线总体呈现出向海洋方向推进的态势,若是前期侵蚀的话,那么其海岸线应该是先后退的,可知C错误;若以侵蚀作用为主那么该海岸线600年来应该是后退的,可知D错误。故选B。
16.城市建设需要、港口建设这些都属于人类活动,其对海岸线的变化影响相当大,可知AB不符合题意;河流泥沙的淤积会使海岸线朝向海洋方向推进,其对海岸线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可知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板块运动对上海海岸线的变化影响最小,可知本题答案为D。
【点睛】
解答本题时要认真研读图中海岸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可知6000年来上海的海岸线总体趋势是向海洋方向推进的。
17.A
18.B
19.B
20.D
【解析】
【分析】
17.
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由图可以看出,该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应该分布于石灰岩分布区,故A正确,花岗岩、玄武岩、 片麻岩不能形成喀斯特地貌,故BCD错。
18.
我国云贵高原为石灰岩分布区,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故B正确,其他三大高原都不是石灰岩分布区,故ACD错。
19.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所以图示洞穴的地质作用为流水侵蚀,故B正确,和风力、冰川、海浪侵蚀无关,故ACD错。
20.
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中,地表裂隙变多,地表水下渗增多,地表水资源较为短缺,故A错,喀斯特发育过程中,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势崎岖,不利于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故BC错,喀斯特地貌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众多性质奇特的地貌,提供更多独特的旅游资源,故D正确。
【点睛】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21.C
22.B
23.C
【解析】
21.石林地区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易被水侵蚀、溶蚀。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C对。岩石风化形成的是碎屑物质,A错。风力沉积形成的是沙丘等地貌,B错。河湖沉积形成的是平原或三角洲地貌,D错。所以选C。
22.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下,容易被水侵蚀、溶蚀。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炎热,降雨多,B对,C错。石林分布区位于第二阶梯,海拔较低,A错。大气稀薄,光照强是青藏高原的特征,D错。所以选B。
23.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C对。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峰丛没有形成,A、B错。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D错。所以选C。
24.A
【解析】
【分析】
【详解】
观察图可知,P河段两岸悬崖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因此应是先由黄河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再由地壳抬升及流水的下蚀作用,逐渐露出水面,再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浮雕”的形成过程是依次经历了沉积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根据图示“浮雕”岩层分层明显,可推断“浮雕”的基岩为沉积岩;该地位于黄河沿岸,故应为流水沉积而成沉积岩;“浮雕”露出地面说明经历了内力抬升,抬升中必然经历流水下切等流水作用;“浮雕”抬升至较高处,流水作用减弱,风力侵蚀作用增强,据此解答即可。
25.B
26.B
【解析】
【分析】
25.
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项错误。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26.
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项正确、B项错误。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项正确。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点睛】
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27.(1) 三角洲 流水堆积
(2) 沙丘 风力堆积
(3) 冲积扇 流水堆积
(4) A C
(5) 缓 陡
【解析】
(1)
A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为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减弱,同时受海水顶托,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故河口三角洲是在流水堆积下形成的堆积地貌。
(2)
B图地貌为沙丘。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故沙丘是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
(3)
C图地貌为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因此冲积扇是在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堆积地貌。
(4)
通过前面三个小题的分析可知:A为河口三角洲、B为沙丘、C为山麓冲积扇。故位于入海口的是A图,位于出山口的是C图。
(5)
依据图中表示风向的箭头可知,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
28. 流水 堆积
【解析】
【分析】
【详解】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V形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地貌;三角洲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地势变地平时,流水搬运能力减弱之后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点睛】
流水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29.(1) 冲积扇 图甲 三角洲 图乙 沉积
(2)C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河流堆积地貌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被称为山麓冲积扇;河流流入海洋时,在入海口处因地势低平,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在海水顶托作用下形成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的河口三角洲。故冲积扇和三角洲都属于河流沉积地貌。图甲地形位于山口,呈扇形,为冲积扇;图乙位于河流入海口,呈三角形,为河口三角洲。
(2)
砾石、粉砂、黏土颗粒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砾石>粉砂>黏土。甲图中沿A→B方向流水速度逐渐变缓,结合题干“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可判定,物质组成可能是砾石、粉砂、黏土。故选C。
30.(1)E D F
(2)沿海 海浪侵蚀
(3)三角洲三角洲形成于河口,冲积扇形成于山口
(4)D 风力沉积
(5)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详解】
(1)从照片可以判断,A为海蚀柱、海蚀崖,B为峡谷,C有多支流,应为河口三角洲,D千沟万壑,为流水侵蚀地貌,E为雅丹地貌,F为象鼻山,为喀斯特地貌。①位于新疆干旱地区,只有E雅丹地貌位于干旱地区,②位于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为D流水侵蚀地貌,④位于云贵高原,为F喀斯特地貌。
(2)A为海蚀柱、海蚀崖,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一般位于沿海地区。
(3)C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在河口处水流速度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冲积扇是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形成于山口。
(4)D为黄土高原的流水侵蚀地貌,素有“千沟万壑”之称,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5)图中⑥地位于长江三峡,位于河流的上中游的交界处,水流速度快,为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下切侵蚀严重,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31.(1) 乙 丁 丙 甲
(2)风力侵蚀
(3)①
(4) 三角洲 流水堆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不同形式的天然桥为背景,考查了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1)
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
(2)
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现象也较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3)
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4)
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携带泥沙在此处堆积,形成了常见的三角洲地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