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现象
一、单选题
1.将带正电荷的小球靠近绝缘柱上不带电的导体,导体表面感应电荷分布大致为( )
A. B.
C. D.
2.下列几种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在数值上不可能的是( )
A.3. 2× 10-19C B.8. 8× 10-19C C.6. 4×10-19C D.1. 92× 10-11C
3.如图所示,一对带绝缘支柱的导体M、N彼此接触,且均不带电。把带正电的物体P移近导体M。若先将M、N分开,再移走P,有关M、N带电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带正电,N带负电
B.M带负电,N带正电
C.M带正电,N不带电
D.M带负电,N不带电
4.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
A.球B、C均带负电 B.球B带负电,C不带电
C.球B、C中有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 D.球B、C都不带电
5.将带正电的金属小球A与另一不带电的金属小球接触,分开后金属小球A( )
A.带正电,电荷量减少
B.带正电,电荷量增加
C.带负电,电荷量增加
D.带负电,电荷量减少
6.古人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这种现象称之为摩擦起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命名为正电荷,将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命名为负电荷,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棒经过与丝绸摩擦带正电,说明正电荷是在摩擦过程新生成的
B.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说明小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C.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因此跟它接触的毛皮也是带负电的
D.不管是摩擦的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带电原因都是电子在不同物体上转移
7.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和,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置于附近,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
A.此时带正电,带负电
B.此时带的电荷量大于带的电荷量
C.移去,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D.先把和分开,然后移去,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8.关于电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3.2×10-20C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连续变化的
C.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玻璃棒失去了电子
D.电子就是元电荷
9.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正电,将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验电器的金属箔不会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B.验电器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
C.金属箔上的大量电子移动到金属小球上
D.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10.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球用导线接地一下迅速断开,再将C移走,最后将A、B分开。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均不带电 B.A、B均带正电
C.A带负电,B带正电 D.A带正电,B带负电
11.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避雷针线路与接地线分开,并在分开处装上帽形的金属钟A与B,两钟之间以丝线悬挂一个金属小球C,A钟下方用导线连接两个很轻的金属小球形成验电器D,避雷针上空附近的云不带电时,三个金属小球均静止下垂。若带负电的云接近避雷针顶端时,则( )
A.避雷针顶端带负电
B.接地线上有正电荷流入大地
C.验电器D上的两个金属小球最后会下垂并相互接触
D.金属小球C会在A与B之间摆动,不断来回撞击A与B
12.如图所示,小刘同学利用验电器做静电感应实验。她先用包装用的气泡膜和管摩擦,使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电。左手拿带电的管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然后用右指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圆球,发现箔片闭合。以下对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现验电器箔片张开,是因为此时箔片带负电,但验电器整体仍是电中性的
B.右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验电器流向手指
C.如果松开右手,再撤去管,验电器的箔片又会张开,验电器整体带负电
D.如果松开右手,再撤去管,验电器的箔片依然闭合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用带负电的绝缘棒A去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小球,B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时金属箔片带______电,若在带电棒A移开前,用手摸一下验电器的小球后离开,然后移开A这时B的金属箔片也能张开,它带______电。
参考答案:
1.A
【解析】带正电荷的小球靠近绝缘柱上不带电的导体,在小球电场力的作用下,导体内部负电荷向左移动,导致导体左端集聚负电荷而带负电,右端因失去负电荷而带正电,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B
【解析】带电体的电荷量是元电荷e=1.6的整数倍,经分析B项的数值不可能;
故选B。
3.B
【解析】当P靠近M、N时,由于感应起电,M带负电,N带正电,先分开M、N,再移走P,则M、N带电情况不变,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C
【解析】根据A和B相互吸引且A带正电可以推断出B带负电或者不带电,根据A和C相互吸引且A带正电可以推断出C带负电或者不带电,再根据B和C相互吸引可以推断出B和C中有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综上所述可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A
【解析】将带正电的金属小球A与另一不带电的金属小球接触时,将发生电荷转移,电子从不带电的金属小球转移到带电小球A上,中和一部分正电荷,所以分开后金属小球A仍然带正电,但电荷量减小,故选A。
6.D
【解析】A.玻璃棒经过与丝绸摩擦带正电,说明玻璃棒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正电荷不是在摩擦过程新生成的,A错误;
B.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小物体,小物体可能不带电或带异种电荷,B错误;
C.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因此跟它接触的毛皮带正电,C错误;
D.不管是摩擦的玻璃棒还是橡胶棒,带电原因都是电子在不同物体上转移,D正确。
故选D。
7.C
【解析】A.带正电荷的物体置于附近时,由于静电感应,带上负电,带上正电,A错误;
B.由于原来导体和不带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带的电荷量等于带的电荷量,B错误;
C.移去后,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重新中和,导体和不带电,故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C正确;
D.先把和分开,带负电,带正电,移去后两导体电荷不会中和,故贴在、下部的金属箔都不会闭合,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AB.根据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必须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不是连续的,AB错误;
C.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玻璃棒失去了电子,C正确;
D.电子不是元电荷,电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是元电荷,D错误。
故选C。
9.A
【解析】将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发生静电感应,金属箔上的大量电子移动到金属小球B上,B球带负电,金属箔带正电,与金属球带上同种电荷,金属箔张开,BCD正确,不符合题意,A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解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于C带负电荷,当C靠近A球,且A球用导线接地一下时,A球带上正电荷,将C移走后,A球的电荷分到B球上一部分,再将A、B分开后,A、B均带上正电荷。
故选B。
11.D
【解析】A.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若带负电的云接近避雷针顶端时,避雷针顶端带正电,故A错误;
B.金属内的正电荷不会移动,故B错误;
CD.由A选项分析可知,验电器D下端带负电,小球C在验电器D下端的吸引下撞击A,然后和A带同种电荷负电,然后相互排斥,和B接触,此时电子通过B导入大地,然后C不带电,如此反复,验电器下端两小球始终带负电,所以两小球相互排斥,故D正确,C错误。
故选D。
12.C
【解析】A.管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当其靠近验电器时,那么验电器的金属球会带负电,则箔片带正电,故A错误;
B.因管带正,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负电荷,相应的金属箔会出现剩余正电荷,手指接触验电器,使得验电器接地,中和金属箔上剩余的正电荷,使金属箔不带电,所以右指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故B错误;
C D.由于手指接触验电器时,电子从手指流向验电器,验电器整体带负电,此时松开右手,再撤去管,因验电器整体带负电,验电器的箔片仍会张开,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 负 正
【解析】 [1]用带负电的绝缘棒A去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小球,由于静电感应,验电器两端出现等量正负感应电荷,近端的电荷电性与A相反,带正电,远端的金属箔片电荷电性与A相同,带负电。
[2]人和地球都是导体,用手指瞬间接触金属球B时,人、地球和验电器构成一个整体,在带负电荷棒A的影响下发生静电感应,近端带正电,金属箔片不带电。移开手指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不会再改变,故验电器带正电,再移开棒A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不会再改变,金属箔片上此时也带正电。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