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罗庚》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3 15:21: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我的回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4.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5.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二)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从少年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2.把握文中作者对事物的观点;
3.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什么?对了,同学们都知道,那就是相对论。大家知道相对论用一个公式怎么表示出来吗?就是E=MC2,也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大家是不是对这么一个伟人的少年时代感到好奇?
(二)爱因斯坦介绍
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33年因纳粹迫害,他迁居美国。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风和雨形成,月亮高悬空中竟然不会掉下来……这些无不令他感到惊奇。1896年,在瑞士苏黎士联邦工业大学读书时,爱因斯坦就希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但毕业后,爱因斯坦处于失业状态,两年后才在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找到一个低级职员的位置。虽然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书。这段时间奠定了他一生科学研究的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现出惊人的才智。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的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并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55年4月18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免除所有公共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乐典礼。根据他的遗嘱,火化时在场的人只有: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坦,爱因斯坦最忠实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诺伊施泰因,图书管理员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12人。没有奏乐,没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静。只有遗嘱执行者纳坦在结束仪式时,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诗,表达自己的哀思:
我们全都获益不浅,
  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
  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
  早已传遍广大人群。
  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
把无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结合。

(三) 课文分析: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什么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明确: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和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2. 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早熟的少年时,他有没有一下子就决定走科学之路?请详细的阐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之路的?
明确:没有,刚开始他选择了宗教,后来思想转变,才转向科学。从宗教到物理学他的人生经历了两个转折:从宗教向科学的转变;从数学到物理学的转变。

3. 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终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A、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B、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C、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怀一种怀疑的态度:“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的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4. 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明确: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就是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却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著地追求。这也正如作家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5.他是如何由数学研究转向物理研究的?
明确:十七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因为他觉得数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费去我们短暂的一生,认为自己对数学领域的直觉能力不够。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了,通过更深入的物理学研究道路是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

6.讨论: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迅也说过:“我们需要培养天才的土壤。”

7.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A、语言缜密的逻辑性
B、形象生动的比喻。
C、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还有某些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语言富于哲理性。

8.讨论:爱因斯坦给了我们哪些宝贵的启示?
明确:很多方面都可以谈,鼓励同学们有自己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 华罗庚
顾迈男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轨迹,体会其个性特征和精神实质,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进一步体会传记的特点,并尝试写传记。
教学设想:
1.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先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分组共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获得思想上的启发。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顾迈男,新华社记者。
二、词语
1.字音
署(shǔ)名 苏家驹(jū) 惨淡 扉(fēi)页 勤能补拙
莫名其妙 怠(dài)慢 吴筱(xiǎo)元 瘟疫蔓延
一拐一瘸(qué) 怜悯(mǐn) 停滞(zhì)不前 蜚(fēi)声
金瓯(ōu) 鹯(zhān) 褒(bāo)奖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追溯(sù) 赞赏备至 商榷(què) 暴跳如雷 如获至宝
置若罔(wǎng)闻 出类拔萃(cuì) 运筹学 从实以终
2.补充词语解释: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作者、出版者等项的一页。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
怠慢:冷淡。
蜚声:扬名。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比喻外地再好,也不是适宜长期居住的地方。
备至:完全,到了极点。
商榷:商讨。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等)
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
从实以终: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直到最后。
三、熟读课文,掌握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填表。
四、研讨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①倒叙(中途)。开头把最精彩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
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
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
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
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
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画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
“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
“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讨论)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阅读第7课《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
【课后小记】
从华罗庚的成长历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好好总结。本文开头和结尾很有深意,值得认真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