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重要》毕淑敏

文档属性

名称 《我很重要》毕淑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3 15:56:00

文档简介

6 罗曼·罗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的生活经历,熟悉传记的文体特点。
2.理清全文思路,概括罗曼·罗兰在高师教育的学习生活情况,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汲取人生教益。
教学重点:
体会罗曼·罗兰的学习生活经历,汲取人生教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 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基本解读
这篇作品的描写对象罗曼·罗兰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节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罗曼·罗兰传》,主要截取了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生活历程。为了追溯传主思想情感形成原因,为了给罗曼·罗兰日后成就的描写作铺垫,这篇作品描写了罗曼·罗兰求学的高师的教育特点、他与同窗好友的共性、当时的文化风气等外在因素,同时,作品还写到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罗曼·罗兰个人的人生向往、爱好才能与生命选择。这样,作品将传主的客观生存环境与传主个人的主动性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传主的思想情感发展为主线,深刻而丰富地刻画了青年罗曼·罗兰的一段生命形象。
①高师的教育特点
A 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远离实际生活,以便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B 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C 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D 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E 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②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
A 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这一选择,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这种历史观的核心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时代的更替流变犹如一个有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生命体。
B 罗曼罗兰在高师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有着一个历史解剖家善于解剖现代文化的本领,他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
③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同窗好友
法国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克洛岱尔、休阿列斯、贝济,恰好在有着决定意义的求学时代都是罗曼·罗兰的同窗好友。
A 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 他们充满对人生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极其严肃的理解。
C 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 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和牺牲自己一生的偶像。
④罗曼·罗兰的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A 罗曼罗兰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B 他逐渐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观:“我思故世界在”:永远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C 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暗暗地写诗作曲。他还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磨难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第一缕霞光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总结
这篇传记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罗兰思想成长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罗兰日后获得成就的多重原因。从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他当时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当时社会的思想情形等方面——罗曼·罗兰身处的文化环境来看,罗曼·罗兰是时代的产儿,是时代文化培养和造就了罗兰。但是,离开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罗曼·罗兰也不会是后来成就斐然、有独创性的罗曼·罗兰。这篇传记在描述外在因素的同时,处处结合了罗兰自己的志向、兴趣、才华等。正是这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描写,作者茨威格生动而深刻、细致而丰富地刻画了传主形象:一个有着崇高的生命理想、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醉心于文学艺术、擅长于描述文化历史的罗曼·罗兰。
教学反馈
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了罗兰思想成长的历史,明了罗兰日后获得成就的多重原因。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我很重要
【教学目标】
1.感受本文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学习本文结构美、哲理美、修辞美。
2.体会、感受和深入感悟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感悟与呐喊,转变学生认识世界的视角,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价值,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并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2.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大家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已经接触到了不少关于个人价值的教育,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几句关于个人价值的名言:
①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③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上述名言的共同特点都是在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不一定是自己,但自己确实也很重要。正确认识自我,首先要认识到“我很重要”,但是事实是,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
二、走近作者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长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医生。处女作《昆仑殇》;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处方》;代表作有《不会变形的金刚》、《女人之约》、《预约死亡》等。
三、字词积累
濡养:滋养。
蹙:皱(眉头),收缩。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回溯:回顾,回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战栗:害怕发抖。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比喻像天崩地陷一样巨大的灾难与打击。
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东西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
生死攸关:生与死的关键时刻。
独出心裁:原指作品的构思有独到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相濡以沫:原指处于干涸境地的鱼用唾液相互浸润。这里比喻在困境中用及其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
四、分析鉴赏课文
1.结构美
(1)请同学们按照“我重要吗?——我很重要——宣布重要”的脉络给文章分层。
明确:
第一层:开头至“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第二层:“我是由无数星辰”至“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
第三层:“我很重要”至最后。
(2)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我很重要”,可为什么用连续的“我不重要”开头
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是为了与下文浓彩重墨阐述“我很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令读者在感情上形成巨大的对比冲击,从而凸现出作者“我很重要”观点的理直气壮。“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作者将“我很重要”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就喊出来,整篇文章也就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了。
2.哲理美
(1)作者从哪些角度讨论“我很重要”?
【讨论·明确】主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
(请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章最精彩的部分)
(2)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我很重要”这些文字的感受。
【学生谈体会】
看来大家和作者之间还真是有共鸣了,不论是担任何种角色,不论你们现在是孩子,还是以后会为人父母,或是面对知己朋友,或是面对自己的事业,你们都要有这样的意识——“我很重要”。但这也并不是说你们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相反,我们更加要对自己的言行加强约束,因为“我很重要”这句话背负着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意识”。于人类相较,个人虽微小,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仍然会影响很多人的命运。媒体报道的青少年自杀现象,笔者以为,青少年心里健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一种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轻视个体生命重要性的行为,是不理智的行为,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自杀者对他们自己、家人、朋友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影响。
(3)“我很重要”能否改成“我最重要”,为什么?
不能,因为“我很重要”是个性意识的觉醒,而“我最重要”则是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前者是自尊、自信,使人热爱生命,实现自身价值;后者是自私自利,以个人为中心,为了自己,不择手段。
(4)正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使然,作者从开始的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后来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想过程?这一过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原因:作者和我们都认识到了“我很重要”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
第二课时
导入: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善于驾驭文字、调动读者阅读情感的作家。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雅致但又充满哲理的的语言风格,更深深佩服于作者竟能将“我很重要”这样一个容易陷入论辨和说教的命题,诠释、发挥得如此富有灵性和人情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番作者是如何实现这样一种表达效果的。
一、找一找,在这篇课文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反复:“我很重要”
不断地强化主题,并一次次地撞击读者的心灵,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某种共鸣。
排比:“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一系列的对比中,强化“我不重要”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给阅读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的情绪,为下文论证“我很重要”作了铺垫。
反问:“平日里,我们还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
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一种肯定的态度。
夸张: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以夸张的意向表现“我”在父母眼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比喻:
“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存储于脑海深处。 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
“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比喻还有很多,以形象生动的意象来表现“我”的重要价值。
二、讨论:如何将这篇文章的文体进行恰当的定位?
【明确】 “情”与“理”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作者所要阐释的“我很重要”的观点,并不是空洞分说教,也非枯燥乏味的报告,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既有智慧,又有情愫。其中充满了哲理诗一般的思辨色彩和干净利落的语言表现力。
首先,作者从“我很重要”的反面——否命题“我不重要”开始通过一些列的对比,作者对“我”——每一个个体是否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
接下来,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宏观历史到微观个人,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我”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充分肯定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的个体的重要性;
而后,作者由理的诠释转到情的演绎。她无比动情地列举了“我”的缺席将给家庭、亲友产生巨大的震动和无法挽回的影响,
所以,在结束了由理到情的演绎后,作者便顺理成章地由轻到响地喊出了“我很重要”的个体生命的宣言。
“议论化的散文”或“散文化的议论文”。
从章法上看,本文应归属议论文,文题就是论点,文中运用例证、喻证、对比论证等方式,从不同层面上来论证论点,结尾点题收束,归结全篇;但从语言运用上看,注重修辞,富于联想,突出形象感与感染力,以“形”示人,以“情”动人,以“动情”的方式来“晓理”,而不是以思辨的语言、推理的方式来说“理”,则又完全是散文化的笔法。所以,就文体而论,本文应属“议论化的散文”或“散文化的议论文”,具有综合文体的性质。
三、结束语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有着不同的量和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
虽然人的外在形式与广阔的自然、苍茫的宇宙相较,是渺小的,但是,“我很重要”,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经意间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让我们都来关爱生命,关注周围“爱你的”和“你爱的”人群吧!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一起共勉:
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决不要看轻自己!
其实你比想象的要好 !
信心的来源是发现你真正的优点。
我不说我是卓越的,但是我与众不同。上帝是用模型造人的,塑造了我以后,他就把那个模型捣碎了。(卢梭)
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辛涅科尔)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四、练习
仿写“假如我们先他们(父母)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