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能简要概括其内容。
3、能根据课文标题和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能简要概括其内容。
一、自主预习
1、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确凿( ) 菜畦( ) 桑椹(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珊( )
攒 ( ) 豁 ( ) 收敛( ) 脑髓( ) 倜傥( ) 鉴赏(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系 ( ) 书塾( ) 人迹罕至( )
2、多音字:
┍ ┍ ┍
系┤ 宿 ┤ 攒┤
┕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确凿: 缠络:
轻捷: 鉴赏:
渊博: 质朴:
倘若:
宿儒: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4.知识链接
★ 关于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著作有杂文集《 》
《 》等,小说集《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并首次以“ ”笔名。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先听一下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看书边思考,并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2. 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三.学习作业
1.抄写词语
2.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 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TN]N@8Q \$3wxN j
2、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rm&/ki@ H
(2)作者用这么个特殊的句式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植物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A、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
B、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相信大家一定对百草园的动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合上书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不必说是 ( )景 特点 景物
( ) ( )
( ) ( )
( ) ( )
( ) ( )
也不必说是( )景 形容词 景物 动词
( ) ( ) ( )
( ) ( ) ( )
( ) ( ) ( )
单是,是( )景 具体景物有:
【品味动词准确性 】
1、研读捕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 )。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 )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通过刚才的填空,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作者笔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而让作者乐在其中。
2、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
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然后用手边的物品做道具,边模拟捕鸟的动作,边复述捕鸟的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
(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 )鸟雀下来( )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3、复述故事
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当然也会有一些长得长的草。然而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是为什么呢?
答:
[阅读课文3-6段]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听完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童年时的作者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时对百草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
【回顾小结】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 )的景物可以( );
有( )的食物可以( );
有( )的动物可以( );
有( )的故事可以( );
有( )的捕鸟可以( )。
【课后学习 】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比较两处生活的不同深入理解课文。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三味书屋里的人物。
3、能通过研读,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
一、比较阅读
1、比较事物不同
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各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百草园:( 有趣景物 );( );( )。
VS
三味书屋:书屋陈设 ;( ) ;询问怪哉 ;( ) ;
师生读书 ;( )。
2、比较生活的不同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和第一部分内容相比较,说说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合作交流,寻找不同:
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里是: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活的不同是:
3、比较我的不同
在这样的三味书屋生活里,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有不同吗?为什么?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三味书屋里的我:
二、评析人物
1、评价寿老师
三味书屋里的“我”和百草园里的“我”没有多大的改变,可是三味书屋里不再有会讲好听故事让“我”依恋的长妈妈,却多了一个让我尊敬的老师,那么这位寿先生又是怎样的老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这个人物。
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
三味书屋的寿先生是一个:
三:探究主旨
1、回顾总结
本文按空间顺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由“我的乐园”引出百草园的生活,按时间顺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冬的趣事,中间还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又由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猜测引出“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写了三味书屋的一些读书生活片段。
你能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两处的生活吗?
百草园 : ( )
三味书屋 : ( )
2、 探究主旨
想一想,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
四、回顾总结
对本文的写作特点做一个回顾总结。本文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
2、
五、学习反思
1、 你的收获
2、 你的疑惑
六、学习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
1、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间壁(jiān) 蝉蜕(tuì) 攒电脑(cuán)
B、白颊(jiá) 啄食(zhuó) 宿儒(sù) 潜龙勿用(qián)
C、脊梁(jí ) 倜傥(tǎng) 锡箔(bó) 荆川纸(jīng)
D、菜畦(qí) 缘由(yuán) 脑髓(suí) 金叵罗(pǒ)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班蝥 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 罕见
C、书塾 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 缠络 绣象 和蔼
3、给句中加红词语选择义项正确的是( )
(1)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①秘密 ②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鼎沸:①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②喧闹
(3)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敛:①收拢,聚集 ②约束,检束
(4)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拗:①不顺,不顺从 ②用力弯曲
A、机关② 鼎沸① 敛② 拗①
B、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①
C、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② 拗②
D、机关① 鼎沸② 敛① 拗②
4、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骨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
B、徜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C、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D、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 》。作者 ,原名 ,伟大的 、思想家、革命家。
6、综合提高
阅读课文第2段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2.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3. 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