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
时间 班级 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本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小说基本常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磨坊文札》两年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是《小东西》。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谈话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假如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导学过程: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常识。(见知识链接)
1、本文的作者是 ,是 (国家)著名小说家,他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两年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是《 》
2、 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其三要素是 、 、 。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示自然段序号,生字难词查字典解决。
2、抽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 ) 踱来踱去( ) 郝叟( )( )磨损( )
柏林( ) 挟着 ( ) 懊悔( )( )字帖( )
钥匙( ) 捂住( ) 小弗朗士( ) 气氛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qídǎo( )( ) chà( ) 异 chéng( )罚 dū( ) 学
xuūn( ) 闹 sù( )静 cǎn( )白
3)解释词语。
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2、本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按 → → 的记叙顺序。小说的主人公是 。
《最后一课》导学案
时间 班级 姓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2、本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以 为线索安排情节,按 → → 的记叙顺序。小说的主人公是 。
学习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复习导入:
抽查字词。
提问:文中出现的两个主人公是谁?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导学过程:
合作探究
速读课文,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序幕(1——6段)
开端(7 ——10 段)
发展( 11 —— 23 段)
高潮和结局(24 ——29 段)
赏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请填写表格。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 氛
老 师
教 室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对学习
对老师
对祖国
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郞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谈。
作者如此深入地刻画和小弗郞士的形象,是想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展示学习成果,相互补充点评。
《最后一课》导学案
时间 班级 姓名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下突出其形象特点的方法。
品读课文,分析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读课文,对下面文字加以赏析。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描写对象是 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表现了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描写对象是 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表现了
③……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描写对象是 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小说运用了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运用了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互相交流,并试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如作者描写挂在课桌上的字帖,它使小弗郎士想到:“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又如韩麦尔先生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本横放在输上面的打眼睛。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 描写,作用是
②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节课作了 ,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 ③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 气氛,渲染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本句的作用是 。
展示学习成果,相互补充点评。
三、课内语段训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 )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3)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
(4)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 __。
(5)“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
(6)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
《最后一课》练习设计?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画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宁可(níng) 哽咽(gěng) 踱步(duó)? B.挟着(xié) 思量(liàng) 祈祷(qí)? C.捂着(wǔ) 赚钱(zhuàn) 钥匙(shi)? 2.回忆课文,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1)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_________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2)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___________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3.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l)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 (2)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4.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 F.环境描写 G.细节描写? 1)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3)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4)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5)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5.填空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2)《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3)《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 B.寂静 C.喧闹? 5)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 B.寂静 C.肃静? 6)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 B.柔和 C.温柔? 二、《最后一课》阅读测试题? 比较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段后问题。? 甲?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 、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 2 、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 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___ 。? 3 、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段写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___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________________ ? 4 、甲段画“杠子”和乙“一、二、三”的双引用用法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甲段将心理与 __________ 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小弗朗士 ________________ ? 6 、乙段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描写揭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乙段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