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下册7.3.3生物进化的原因(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下册7.3.3生物进化的原因(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2 21: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八年级上下册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单选题
1.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下降。其原因是( )
A.病菌为了抵抗抗生素不断主动进化
B.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C.病菌的变异是定向的,但是抗生素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D.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有抗药性的变异
2.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沂沭河流域内植被丰富,各种小型野生动物持续增多。据调查,该地区分布着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其多年前的调查数量如图甲,最近再调查其数量如图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兔子不同毛色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受环境的影响
B.由于环境的改变,深灰色、浅灰色以及白色兔子数量明显增加
C.黑色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黑色更容易被天敌发现
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列事例中全部属于自然选择的是( )
①变色龙会随时变幻体色 ②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③长颈鹿长颈的形成 ④兰草的组织培养过程 ⑤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很相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4.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生物学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氧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构成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在密闭的装置里,合成了氨基酸
C.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唯一的证据
D.“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由于抗生素诱导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抗药性不断增强
5.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活环境来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无机物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C.长颈鹿的脖子长是因为经常伸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
D.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6.下列生物学研究过程中,不是模拟实验法的是( )
A.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 B.探究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C.精子与卵细胞的随机结合 D.米勒研究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7.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B.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C.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发生了抗药性变异
D.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8.长颈鹿的颈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其原因是( )
A.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
B.繁衍后代的需要
C.颈短的个体被淘汰,颈长的个体被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为了吃高处的叶子,脖子越来越长
9.去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新生物,比如疣螈属,是蝾螈科中的一个属,也被称之为鳄鱼蝾螈、多节蝾螈,现今有14种已知物种,大多数物种是近期被报道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人工选择也能培育出新品种来,它们共同的基础是( )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
10.假定白兔和灰兔的群体从它们正常生活的牧场转移到白色沙漠上,如果这个群体活下来,很可能是(  )
A.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B.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减少
C.出现灰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D.出现灰色皮毛的概率保持不变
11.稻出施用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稻飞虱数量增长比之前还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于甲胺磷对稻飞虱起了选择作用,留下了对甲胺磷抵抗力强的个体并大量繁殖
B.主要是由于稻飞虱对甲胺磷起了选择作用,留下了对甲胺磷抵抗力强的个体并大量繁殖
C.环境改变使稻飞虱只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D.稻飞虱的数量增长和杀虫剂甲胺磷没有关系
12.长颈鹿的颈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其原因是( )
A.繁衍后代的需要
B.代代经常吃高处的叶子的结果
C.颈短的个体被淘汰,颈长的个体被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有利于长颈鹿生存繁殖的方向发展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14.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生命的遗传规律 B.遗传和变异
C.同种生物个体间的斗争 D.环境的变化
15.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B.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C.达尔文认为生物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二、填空题
16.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者被___________淘汰,这个过程称为___________。
17.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揭示出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从而建立了________学说。
18.很早以前,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的物质中直接而迅速地“自生”出来,如图1范·海尔蒙特“老鼠实验”。到了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医生费朗西斯科·雷迪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如图2,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不同观点说明:
(1)生命的起源的化学演化说___________(“肯定”/“否定”)了“自生论”。
(2)意大利医生费朗西斯科·雷迪用实验证明“腐肉生蛆”也是___________的,蛆是由苍蝇在取食肉时产下的___________发育而来。
三、综合题
19.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小强家的村东有一条小河,他很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清澈的河水里有小鱼、小虾,可是近几年河水逐渐变得浑浊有异味,再也看不到鱼和虾了。他认为,污染的河水可能对小鱼的生活有影响并对此进行了探究。
①准备两只相同的鱼缸,编成甲、乙两组,甲缸中放入清水,乙缸中放入等量的__________,两只鱼缸中各放入10条大小________(填“相同”或“随机”)的同种小鱼,把两只鱼缸放在同一环境中,用同一方法饲养,观察小鱼的生长情况。
②经过10多天后,甲组小鱼抢食、长大、游动正常:乙组小鱼不食、变小翻白肚。由此小强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2)小强家所在的村是棉花种植专业村,村民为防治棉铃虫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最终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分析,这是长期__________的结果。
(3)经过不断地选择,逐渐产生了很多新类型的生物,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产生了__________。
20.如图表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主要有化学进化论和宇宙生命论两种观点,其中美国科学家米勒将甲烷等无机物在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生成了______,这一实验支持了______论。
(2)原始生命诞生之后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______的漫长进化历程,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科学家常采用______的方法,推断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3)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图中①、②、③和④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数目差异,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______。
(4)图中显示植物进化的历程主要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______(填文字)。
(5)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上,达尔文的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生物繁殖能力都很强,但是在______中必然会出现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这就是自然选择。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病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A错误。
B.病菌中由于基因突变会产生抗药性变异。“长期使用抗生素”不是病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抗生素药物对病菌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B错误。
C.病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C错误。
D.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病菌进行了一次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病菌,保留了抗药的病菌。所以,抗生素药物对病菌进行了自然选择,选择了病菌中有抗药性的变异,D正确。
故选D。
2.A
本题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由甲乙图可知,兔子种群中的主要颜色从黑色变成了深灰色,并出现了白色,可能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详解】
A.兔子不同毛色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受环境的影响,性状的表现与基因和环境两方面有关,A不符合题意。
B.由于环境的改变,深灰色、浅灰色以及白色兔子更能适应新环境,数量明显增加了,B符合题意。
C.黑色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黑色在新环境中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被大量捕食而个体减少,C符合题意。
D.根据自然选择观点,环境发生变化后,兔子在生存斗争时深灰色和白色更有优势,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将深灰色和白色基因传递给子代,使深灰色和白色兔子数量增加。而黑色个体在生存斗争时处于劣势,数量逐渐减少。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①变色龙随环境的改变而变换体色,当有敌害追击时变色龙能较快的隐藏起来,属于有利于逃避敌害,也利于捕到食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正确。
②克隆羊“多莉”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官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因此“克隆”实际上属于无性生殖,与自然选择无关,②错误。
③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长颈鹿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短颈是不适应环境的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导致短颈长颈鹿灭绝,长颈鹿长颈的形成,③正确。
④兰草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与自然选择无关,④错误。
⑤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属于有利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因此雷鸟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的原因是自然选择,⑤正确。
故选C。
4.B
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构成。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而不是诱导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详解】
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主要由水蒸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构成,A错误。
B.该实验模拟了原始大气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结果生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是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正确。
C.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而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超级细菌的产生: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所以,“超级细菌”的出现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而不是诱导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D错误。
故选B。
5.C
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因此,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有机大分子。
【详解】
A.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因此,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历程,A正确。
B.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等小分子的有机物,B正确。
C.长颈鹿的脖子存在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颈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注;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D正确。
故选C。
6.A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
【详解】
A.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直接去探究,A符合题意。
BCD.探究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随机结合、米勒研究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都不能直接完成实验,必须利用模拟实验来完成,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棉铃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
【详解】
A.在环境改变前,棉铃虫群体内就有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
B.杀虫剂依旧具有杀虫能力,与药效稳不稳定无关,B错误。
C.在使用杀虫剂前,棉铃虫群体内就有了抗药性变异,C错误。
D.在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D正确。
故选D。
8.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9.B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因是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千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详解】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故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原因,A不符题意。
B.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材料,选择的基础,B符合题意。
C.生物就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生存竞争是实现选择的手段,C不符题意。
D.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人和自然的选择是进行选择的外在因素,D不符题意。
故选B。
10.A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假定白色和灰色的群体从它们正常的生活牧场转移到白色沙漠上,如果这个群体活下来,很可能灰色皮毛的容易被天敌发现,出现率将会下降,出现白色皮毛的概率增加。
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1.A
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强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稻田施用杀虫剂甲胺磷时,把抗药性弱的稻飞虱杀死,而少数抗药性强的稻飞虱活下来,抗药性强的稻飞虱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再施用杀虫剂甲胺磷时不能有效杀死抗药性强的稻飞虱,因此“稻田施用了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 稻飞虱的数量增长比之前还多”,主要是由于杀虫剂甲胺磷对稻飞虱起了选择作用,留下了对杀虫剂抵抗性强的个体并大量繁殖。
故选A。
12.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A.颈长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这是适应环境的需求,A不符合题意。
B.代代经常吃高处的叶子的结果,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
C.D.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颈长)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颈短)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详解】
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B正确。
C.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环境既会对生物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环境通过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基因进行选择,影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造成损伤诱发基因突变等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生物进化,D错误。
故选D。
14.B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详解】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5.C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相关知识。
【详解】
A.醚类实验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虽然不能产生原始生命,但是能够产生构成生命的有机物,A错误。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后,某些鱼类进化成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成为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各类动物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活环境逐渐由水中转移到陆地,最终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C正确。
D.首先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不断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6. 淘汰 自然选择
【详解】
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即: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17. 亲缘关系 进化
建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的生物学家是达尔文,据此解答。
【详解】
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揭示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从而建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多了解各科学家的重大成就是本题解题关键。
18. 否定 不可能 卵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
(1)生命的起源“自生论”也流传了很长时间,1765年,德国的范·海尔蒙特,还开出过一个“制造”老鼠的处方:把小麦和沾湿了人汗的衬衣放在一个容器中,以蒸汽为能源进行“发酵”,经过21天,就能产生出活的老鼠来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无任何真凭实据。今天生命的起源的化学演化说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2)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用实验验证了腐肉生蛆的事实。将腐肉分别放入两个瓶子里,一个瓶子盖上盖子,并用石蜡密封瓶口,另一个瓶子不盖盖子,一部分瓶口用不透气的石蜡密封(苍蝇不能飞入),另一部分瓶口敞开(苍蝇能飞入),因此,在实验中他设计的变量是苍蝇的有无。结果是:一个瓶子盖上盖子,并用石蜡密封瓶口,瓶中没有蛆和苍蝇产生。另一个瓶子不盖盖子,瓶中有蛆和苍蝇产生。得出的结论是 :腐肉是不能生蛆。腐肉中的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出来的。
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掌握实验注意事项。
19.(1) 污染的河水 相同 污染的河水对小鱼的生活有影响
(2)自然选择
(3)生物多样性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
(1)
针对问题作出的假设是:污染的河水对小鱼的生活有影响。因为对照实验是指除了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甲缸中放入清水,所以乙缸放入等量的污染的河水和10条种、大小相近、生长状况良好的小鱼,放在相同环境中。②因为用村东小河的水养的小鱼不如用清水养的小鱼生长好,甲组小鱼抢食、长大、游动正常;乙组小鱼不食、变小、翻白肚,所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污染的河水对小鱼的生活有影响。
(2)
小强家所在的村是棉花种植专业村,村民为防治棉铃虫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最终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明显增强。棉铃虫的抗药性是与环境之间通过长期生存斗争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选择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因此,经过不断地选择,逐渐产生了很多新类型的生物,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产生了生物多样性。
20.(1) 有机小分子 化学进化
(2) 由水生到陆生 比较
(3)亲缘关系的远近
(4)被子植物
(5)生存斗争
1.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2.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了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米勒的实验如图,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化学起源说论述的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比较法和实验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科学家从对大量化石的研究中推断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采用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3)
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方法。通过比较细胞色素C的差异,可以推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4)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而植物的进化进程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最高点的植物类群。
(5)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