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抓变与不变的量的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函数思想。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两种量成正比例的特征。
2、(示)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2)圆的面积和半径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T: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不成正比例,那它们之间有怎样的比例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新的比例关系。(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T:关于成反比例的量,你想学习研究哪些方面的知识?
三、迁移类推,合作探究
1、理解意义
(1)示例1
例、某旅游团在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每组人数(人) 3 5 6 10
组数(组) 20 12 10 4
T:默读理解,从图中你收集到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
T:示合作要求:
①请你联系“成正比例的量”的学习过程,探究上表中几种量间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完成表格。
②将你的发现及填表方法与小组的同学分享。
S:独立分析、解答,而后与小组的同学合作交流思考过程及解答结果。
T:组织汇报,分享智慧。
S:口述过程
T: 同学们观察有方法,表述有条理,为你们好的学习习惯点赞!
(2)示“试一试”
探索规律,并按规律填表
每分打字个数(个) 120 100 75 60
所需时间(分) 25 30 60
S:独立思考并解答,而后同桌交流分享、 汇报。
(3)议一议
T: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S:每道题中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或减少而增加,但它们的乘积不变。
T:讲解:正如同学们所说,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减少或减少而增加,但他们的积一定,这样的两种量叫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2、成反比例的量的关系式
T:如果我们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那么成比例的量的关系式该如何表示呢?
S:X˙Y=k(一定)
T:同学们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真强!
3、正、反比例对比
T: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S:大量举例,生生互评。
T:成反比例的量与成正比例的量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抓住其本质区别,是正确判断两种量的关系的关键。
示: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不同点
S:完成表格
4、翻书质疑
T:你都圈画了哪些重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S:汇报圈画重点,质疑:成反比例的量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T:介绍成比例的图像是曲线,小学阶段仅做了解即可,初中大家会进一研究。
四、整理反馈、巩固提升
练习:
下面各表中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每天的烧煤量(kg) 20 40 50 100
烧的天数(天) 50 25 20 10
平行四边形的底(cm) 20 15 10 6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3 4 6 10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报纸的总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单价。
(2)圆柱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3)运动员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4)一筐桃平均分给猴子,猴的只数和每只猴分桃的个数。
(5)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和西红柿的面积。
(6)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有了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