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核心猜题卷
语文 新高考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
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 重
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 早
期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
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在早
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
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 家治理
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
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
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
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
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 民
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
统文化积淀愈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 视
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
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发扬
语文试卷 第 1页(共 12页)
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
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
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
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 统
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 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
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
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
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 也
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
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 常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
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
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 演
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
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
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
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
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 而
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
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 新
将成为历史必然。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
语文试卷 第 2页(共 12页)
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
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
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
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
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
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
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 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
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C.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
日。
D.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至宋元时期的
史料。
B.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
了基础。
C.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
大市民观众的支持。
D.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
了汉族人民的继承与创新。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
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
B.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
日活动,丰富其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语文试卷 第 3页(共 12页)
C.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
攻坚。
D.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
乾隆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同里之思
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 一
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 桥,
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
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 重
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
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 尖
上,终日飘动着细腻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临河傍岸的小街上,没有那么多杂乱的店铺,便少了许多嘈杂的商业气味, 自
然多了几分幽谧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屋前饮茶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 与
悠闲。
更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 入
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
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相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 督
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于是他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
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
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
语文试卷 第 4页(共 12页)
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 慈
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 取
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
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
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 别
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
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
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 台”,
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
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
一批批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 阁
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
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 知
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
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 从
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
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退
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思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 退
思园确是发人深思。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富甲一方,时有盗贼骚扰, 遂
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 裕
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绕弯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闻名遐尔的“退思园”,为
语文试卷 第 5页(共 12页)
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
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
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 的
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 独
特气韵。
B.文章第八段中加粗词语“滴水不漏”,是指退思园主将退休生活安排得非常细致、周密, 无
懈可击。
C.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写
退思园蓄势。
D.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 壮
怀作铺垫。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同里”比作“波浪中的小船”,形象地写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 的
向往和挂念。
B.文章开头将周庄古镇和同里小镇进行对比,写出了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但实质上却比
不上同里的美。
C.文章条理清晰,作者先是向往“退思园”,后来游览“退思园”,最后产生了关于“退思” 的
诸多思考。
D.文章结尾既是独创的,也是具有诗性的,同时也会引发游人的思考与想象,去感受这思辨 意
味的小镇。
8.说说同里“质朴而秀美”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请简要分析。(4 分)
9.文章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语文试卷 第 6页(共 12页)
李伯温,李守贤之从兄也。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伯通。岁甲戌,
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伯温行平阳元帅府事,镇青龙堡,
专任东征。知平阳已陷,弟守忠被执,选骁勇拒守,久之,金人尽锐来攻,守卒夜多遁去,
李成开水门导敌入,伯温登堞.楼.,谓左右曰:“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当以死报国。
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
以刃植柱,刺心而死。金人登楼,见伯温抱柱如生,无不嗟叹。
弟守正,自幼时尝质于木华黎,后为平阳守,活俘虏甚众,以功授银青荣禄大夫、河.
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岁庚寅,上党、晋阳合兵攻汾州,将陷,守正以义赴援,众寡不敌。别
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汾人持牛酒迎犒者,道不绝,且泣谢曰:
“幸公完是州,德甚大,愿奉是州以从。”关中兵屯吉州,酋领杨铁枪以数千人叛,守正出
兵擒之。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大帅以其兄守忠代之。
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知平阳府事。壬午冬,平阳公胡景山
以青龙堡降。尝从攻益都,北还,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 复
之。丁亥夏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守忠出援之,会于高
梁,师溃入城。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潜献东门以纳金兵,城遂陷。金人执守忠至汴,诱以高爵,
使降,守忠骂之,语恶,金人怒,置守忠铁笼中,火炙死。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八十》,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B.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C.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D.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万户,世袭军职,金初设,元相沿,总领于中央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B.堞楼,即城楼;堞,古代城墙之上形如齿状的矮墙,作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
C.河东,古地名,因在淮河以东而得名;秦汉于此设郡,唐置道,宋置路,皆称河东。
D.行营,是指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还指巡视军营、往来营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语文试卷 第 7页(共 12页)
A.李伯温体恤部下,刚烈勇毅。青龙堡失守后,李伯温知道大势已去,他让部下各自逃生,
在杀死家属后自杀殉国。
B.李守正为人侠义,富有智谋。在汾州保卫战中,守正派兵驰援,以寡敌众,虽然退敌,却 终
因伤势过重而不幸身亡。
C.李守忠多有战功,视死如归。李守忠在出兵支援洪洞的战斗中兵败被俘,他拒绝金人利诱, 直
面酷刑,惨烈而死。
D.李家人赤胆忠心,满门忠烈。李氏家族,不乏国家的栋梁之才,伯通、伯温、守忠、守正 都
为国捐躯,可歌可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
(2)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
14.李伯温为什么先杀家属又自杀而死?(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
琅玕:翠竹的美称。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
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语文试卷 第 8页(共 12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水
波汹涌澎湃,岛屿高高矗立的景象。
(2)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从“不
变”的角度指出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
富发展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在顶
层设计方面,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把握战略主动,进行战略布局; 在
改革发展方面,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
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 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 的竞争机制;
在人才储备方面,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
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下大力气用好、 培
养人才,加大人才国际交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用活各类人才发挥最大作用。把中央人
才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
路举措,转化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生动实践,就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
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 、聪明才智充
分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各司其职 各尽所能 激发 涌现
B.各展其能 脱颖而出 迸发 展现
C.脱颖而出 各展其能 展现 迸发
D.各尽所能 各司其职 涌现 激发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语文试卷 第 9页(共 12页)
A.要下大力气用好、培养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使各类人才发
挥最大作用。
B.要下大力气培养、用好人才,加大人才国际交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用活各类人才。 C.
要下大力气培养、用好人才,加大人才国际交流的力度,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用活各
类人才发挥最大作用。
D.要下大力气培养、用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用活各类人才。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真实的鲁迅是血肉丰满的。
对于青年,他不遗余力地扶持,吃过青年的亏,上过青年的当,但帮助青年的心
却不曾改变半分。他为青年呐喊,给青年站台,与青年们并肩作战。
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随份子;他借给别人钱,也借别人的钱;他把每笔账都
仔细记下来,经济生活在他眼里是紧要的事。
在甜品面前,也经常抵挡不住诱惑,前边刚拔了牙,后边就去稻香村买了糕点。 他
想戒烟,最终没有成功。他经常熬夜,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我
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
B.——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观察一个人, 仅
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C.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 面,
亦须看到彼面——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
D.我们看鲁迅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观察一个人, 仅
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22.以“他不只……,他也……”的句式在上文横线处填写语句,要求能概括每段大意(。6 分)
四、写作(60分)
语文试卷 第 10页(共 12页)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一年,美国为了应对足球联赛,计划将原本容纳 8 万人的球场扩建至容纳 12 万人。
方案确定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往体育场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 12 万人的流量。道路管理
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 1 000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
的人力物力。后来一位球迷,同时也是一位歌迷的人向足协官员建议在球赛结束时增加演出
节目。最终,一些人留下来继续观赏,主办方仅花费 1 000美元请来乐队,就使道路拥挤的
问题迎刃而解。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试卷 第 11页(共 12页)
语文试卷 第 12页(共 12页)2022 届高考核心猜题卷
新高考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解析】A 偷换概念,“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 文
应是“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B 概念表述错误, “先
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经
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C“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
错,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
2.D【解析】原文中没有关于汉族服饰图案的论述,于文无据。
3.D【解析】乾隆的做法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4.【答案】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1分)
②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础”,然后
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族能
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
化的有力支撑。(3分)
5.【答案】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③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
④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
出;
⑤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
大作用。(共 6分,每点 2 分,答对 3条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6.D【解析】D项,“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作铺垫”理解错误。下文并非在写任
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原文提到“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这不
属于报国的壮怀。
7.B【解析】B项,“周庄虽然名气稍胜一筹,但实质上却比不上同里的美”错误。第二段
虽把周庄和同里作了比较,但没有说周庄的美比不上同里,名气稍胜一筹。
8.【答案】①自然环境: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的一花一
草灵秀动人。
语文·参考答案 第 1页(共 7页)
②人文环境: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
业世俗气。(每点 2分,共 4分)
【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至第四段,可以找出“质朴而秀美”的特点,再从自然环境和人
文环境两个方面概括分析。“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联”“五 湖
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
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 腻
柔曼的温情”。由此可概括出“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城里
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的自然环境。“同里镇上也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
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同里镇临河傍岸的小街上,多了几分幽谧
与清静,河边洗涤的农妇与屋前饮茶的男子,都有一种同里人才有的从容与悠闲。”由此
可分析出“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
世俗气”的人文环境。
9.【答案】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
②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
③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
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每点 1.5分, 共
6 分)
【解析】①由“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可分析出“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
顽固不化”;②由“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可 分
析出“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③由“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
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 退
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一种计策的
‘退思’”可分析出“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④由“遥远
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退思园确是发人深思”可分
析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解析】本题,“守正往击之”句意为:李守正前去攻打他们。“守正”作主语,
“击”作谓语,“之”作宾语。所以,句中不用停顿,应在“之”后停顿,排除 C、D 项。 “守
正裹疮战殁”句意为:李守正带伤战死。句中“守正”作主语,“裹疮战殁”作谓语,
所以应在“守正”之前停顿,排除 A 项。
11.C【解析】C项,“因在淮河以东而得名”错,“河东”应为“黄河以东”。
语文·参考答案 第 2页(共 7页)
12.B【解析】B项,李守正并非死于汾州保卫战。原文,“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
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由此可见,李守正是在 攻
打隰州时被箭伤,在平阳与金人作战时战死,并非战死汾州。
13.【答案】(1)另外派遣一百名老弱士兵,拖着柴薪扬起尘土,多多竖立旗帜,敌人害
怕(人多),于是撤去包围离开了。
(2)军中大将彭智孙趁机占据义州反叛,李守忠听说这件事,长途行军迅速到达城下,奋 力
作战,收复义州。
【解析】第一句关键点:“别”,另外;“曳”,拖着;“张”,竖立;“解去”,撤退
离开。第二句关键点:“乘间”,趁机;“长驱”,长途行军;“抵”,到达;“复”, 收
复。
14.【答案】①以死回报朝廷对李家的信任和重托;
②避免被捕受辱,以捍卫自身及家族尊严;
③以绝部下念头,让他们坚定逃生决心,借此保全部下。
【解析】其中“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当以死报国”句表明李伯温要以死回报朝
廷对李家的信任和重托。“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句表明李伯温避免
被捕受辱,以捍卫自身及家族尊严。“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
以刃植柱,刺心而死”句表明李伯温是为了断绝部下不忍心逃走的念头,让他们下定坚决 逃
生的决心,他借此要保全自己的部下。
【参考译文】
李伯温,是李守贤的堂兄。他的大哥李惟则,是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他的二
哥李伯通。甲戌年,锦州张致反叛,国王木华黎命令部下攻打他,双方在城北大战,李伯
通战死了。李伯温处理平阳元帅府的事情,镇守青龙堡,专门负责东征这件事。李伯温知
道平阳城已经被攻陷,弟弟李守忠被抓,他挑选骁勇善战的士兵据险坚守,很久以后,金
人全部精锐部队来攻城,守城的士兵大多连夜逃跑了。李成打开水门引导敌入进城,李伯 温
登上城楼,对身边的近侍说:“我兄弟坚守节操,拥有军权,收到各方面的期待,应当
一死报答国家。我的弟弟已经被抓,我不能再受到侮辱,你们应该各自逃生。”士兵们都
犹豫着不忍心离开,李伯温就拔出剑杀了自己的家属,投井里,把刀竖在地上像柱子一样, 刀
刺过他的心脏死了。金人登上城楼,看见伯温抱着刀柱子像活着一样,没有不叹息的。
李伯温的弟弟李守正,在年幼的时候曾经在木华黎那里做人质,后来担任平阳太守,
使俘虏活下来很多,因为战功授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等职。庚寅年,上
党、晋阳合兵攻打汾州,汾州城即将被攻陷,李守正凭借仗义前去援救,双方力量悬殊打
不过。另外派遣一百名老弱士兵,拖着柴薪扬起尘土,多多竖立旗帜,敌人害怕(人多), 于
是撤去包围离开了。汾州人拿着牛肉美酒迎接犒劳军队的人,在道路上不断,并且哭泣
语文·参考答案 第 3页(共 7页)
着感谢说:“幸亏李公保全这汾州,功德很大,愿意奉上这个州听从他的。”关中军队在 吉
州驻扎,酋领杨铁枪率领几千人反叛,李守正率兵捉拿他。轩成战据隰州,李守正前去
攻打他,被箭射中,伤到了脚足,等到回来,伤口已经很厉害。恰逢金人完颜合达攻打平 阳,
李守正带着箭伤战死。大帅让他的哥哥李守忠代替他。
李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职管理平阳府的事情。壬午年的
冬天,平阳公胡景山带着青龙堡投降。李守忠曾经跟着攻打益都,从北方回来时,军中大
将彭智孙趁机占据义州反叛,李守忠听说这件事,长途行军迅速到达城下,奋力作战,收
复义州。丁亥年夏天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李守忠
出兵救援洪洞,在高梁会战,军队溃败入城。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暗中献出东门来接应金兵, 于
是城池被攻陷。金人捉住李守忠,把他押到汴梁,用高高的爵位引诱他,想使他投降,
李守忠怒骂金人,出语不好,金人发怒,把李守忠放在铁笼里,用火烤死了他。
15.D【解析】D项“实写”有误,尾联“应须万物冰霜后”是说应该等到万物经历风霜后,
再来看翠竹茂盛的景象,这是作者对于赏竹季节的看法,也不是回忆内容。
16.【答案】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
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
洒的姿态;
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 劣,
但依然坚定不移。(每点 2 分,满分 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事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确定对象,
寻找或者概括特点,从本题来看,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写竹子,所以可以据此概括分析 异
同点,注意事物形象以及内涵。
17.【答案】(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每空 1 分,满分 6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B【解析】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做好所承担的工作。各展其能:各自
展现自己的才能。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各尽所能: 各
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激发:激励使奋起。迸发:向四周强烈地放射出;由内而外地突
然发出、爆发。展现:显现出;展示。涌现:(人和事物)大量地出现。第一空,激励人
才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应选用“各展其能”。第二空,竞争就是让有才能
的人得到机会,显现本领,应选用“脱颖而出”。第三空,强调人才的创造活力强烈爆发 出
来,应选用“迸发”。第四空,和“聪明才智充分”搭配,选用“展现”。故选 B。
语文·参考答案 第 4页(共 7页)
19.D【解析】语序不当,先“培养人才”再“用好”;搭配不当,“加大人才国际交流” 改
为“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句式粘连,重复啰嗦,“用活各类人才发挥最大作用”可删
去“发挥最大作用”或者改为“用活各类人才,使之发挥最大作用”。只有 D项修改正确。 故
选 D。
20.【答案】①排比句的运用强调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表达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强烈愿
望;②使语意更突出,气势更饱满。(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5分)
【解析】第一组排比,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转化为……转化为……强调化 精
神为行动,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增强了语势,表明决心;第二组排比句人
人……成才、人人……成才、人人……成才、人人……其才,表达了强烈的人人成才、人 尽
其才的渴望,强调精神化为行动后的巨大成效。两组排比连在一起,语意和气势都更为
强烈,表达效果更加有力。
21.C【解析】所给语段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介绍鲁迅。首段“真实的鲁迅是血肉丰满的”是
总写,第二至四段分写,从三个方面采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介绍鲁迅在生活中的具体 表
现,这样,自然得出总结“观察一个人”不能仅看到这个人的某个方面的结论,然后再
说看鲁迅也要用这种全面看一个人的方法,才能看到一个“血肉丰满的他”。所以,应该
先说“观察一个人,仅留意他的某个方面,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接着说“我们看鲁迅
也一样,要看到此面,亦须看到彼面——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这样排列在结构上还有 前
后照应的好处。这样,排除 B、D。比较 A、C,A 项中“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与后句
“——这才是血肉丰满的他”明显不衔接,前后语意矛盾,这样应排除 A。故选 C。
22.【答案】①他不只骂人,讽刺人,他也会抬举人,鼓励人。
②他不只特立独行,他也会融入世俗生活。
③他不只自律,他也常常放纵自己。(每空 2 分,满分 6分)
【解析】第一空,根据“对于青年,他不遗余力地扶持,吃过青年的亏,上过青年的当”
可推知鲁迅会骂人,讽刺人;再根据“他为青年呐喊,给青年站台,与青年们并肩作战” 可
知鲁迅也会抬举人,鼓励人。最后采用“他不只……,他也……”的句式概括第一段大
意为:他不只骂人,讽刺人,他也会抬举人,鼓励人。第二空,根据“婚丧嫁娶,红白喜
事,他随份子;他借给别人钱,也借别人的钱;他把每笔账都仔细记下来,经济生活在他
眼里是紧要的事”可知鲁迅也会融入世俗生活,由此可推知鲁迅不只特立独行,最后采用
“他不只……,他也……”的句式概括第二段大意为:他不只特立独行,他也会融入世俗
生活。第三空,根据“在甜品面前,也经常抵挡不住诱惑,前边刚拔了牙,后边就去稻香
村买了糕点。他想戒烟,最终没有成功。他经常熬夜,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可推知鲁迅
常会放纵自己,据此可知,他不仅仅只有自律。最后采用“他不只……,他也……”的句 式
概括第三段大意为:他不只自律,他也常常放纵自己。
语文·参考答案 第 5页(共 7页)
四、写作(60分)
23.【解析】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球场扩建通往体育场的道路问题上,不
同方给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 1 000万美元。其
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一位球迷的建议却花了小钱,办成
大事,使原本棘手的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道路管理部门等各方,从惯
有的思维入手,过度注重“道路”本身,没有从球迷心理、喜好等“人”的角度去思考,
因而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据此可立意为“打破惯性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
“‘用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等。同样是解决道路拥挤的问题,道路主管部分提出的
方案是常规方案,花费巨大,可以解决问题,那位球迷提出的方案是个小点子,但也可以
解决问题,这说明通向正确答案的路径不止一条,据此可立意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等。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论
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如塞翁失马的典故,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的“如果拿橘
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
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等
素材,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①转换角度,避免惯性思维;
②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
③“用心”是解决问题之道。
语文·参考答案 第 6页(共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