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 )
A.农民已经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
B.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
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股份制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3.(2011·玉林中考)观察下图“入社报名大会”场景,你认为入社的主要是
( )
A.农民 B.地主 C.商人 D.工人
4.“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5.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个体所有制成为集体所有制
6.(2011·深圳中考)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C.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转变为国营企业
7.(2012·韶关模拟)1956 年某日上海 50 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四个现代化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8.三大改造以后,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以上材料反映了( )
① 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人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
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进展
③ 民族资本家基本愿意接受改造
④ 民族资本家通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2011·滨州学业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0.(2012·泉州中考)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自己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交出去,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材料二 1956年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集体给毛泽东写信,表示要在6天内实现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他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
材料三
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2)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3)从材料叙述的现象和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据题干中的“农民”和图片中的“1953年”等信息判断:“老孙归社”是指农民孙志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故A项正确。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通过图片得知是农民积极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农业的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故答案C正确。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1954年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根据题干中“1954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信息判断C项正确。
【概念链接】公私合营:“公”是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国家按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年息为5%。这是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资本主义”“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可判断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思维拓展】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区别“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即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8.【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结合相关内容,可得知答案A是正确的。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6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D。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和深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可知,三则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1)(2)题属于简单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迎刃而解。第(3)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关键是通过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的原因,并由此说出自己的感悟,感悟可以结合当时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说服教育以及一些开明资本家的带头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向公私合营过渡,后来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说明民族资本家的心态经历了恐慌、疑虑、担忧、心存不安到积极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
感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民族资本家心态的转变,同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恰当的说服教育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个人的思想觉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