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起步》课堂达标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工业化的起步》课堂达标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19 21: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工业化的起步》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2011·河北中考)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在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中,不适合采用的是( )
3. (2012·安阳模拟)现在汽车已进入我们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步于 ( )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时
C.抗美援朝时期 D.“一五”计划完成时
4.小青同学用歌谣的形式总结了新中国的部分建设成就,这些成就出现在“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
②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
③川藏公路到屋脊,沈阳机床成绩大
④神州再创千秋业,水利工程葛洲坝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1·六盘水中考)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的关键一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6.(2012·河南模拟)面对愈演愈烈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全球许多经济界人士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工业。回顾中国工业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侯德榜先生的研究使近代中国制碱业走在世界前列
C.近代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通过“实业救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D.通过1953年到1957年底进行的“一五”计划,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7.民主政治着手抓,一九五四制《宪法》,两个“坚持”定方向,人民掌权治国家。“一九五四制《宪法》”的会议是 (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有这样一首长诗:“……祖国,您在哪里……在西藏和平解放的签字笔里,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里,在新宪法散发出的阵阵书香里……”诗中“新宪法”指的是( )
A.1954年宪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民国宪法》 D.《临时约法》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
(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部门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5)“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看,工业占的比重最大,而“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可知答案选A。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运用能力。A、B、C都是“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在2006年,故符合题意的为D。
3.【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放牌汽车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的。
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重大成绩,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生产汽车、飞机、机床,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公路通到西藏,与这几项成就有关的是①②③,故选答案B。
5.【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一五”计划期间的重工业都集中在东北地区。
【思维拓展】为什么“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
(1)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2)东北地区原来就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
(3)东北紧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
6.【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而并非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7.【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题干中的“1954年9月”“北京”得知他参加的会议应该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他亲历的活动就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解析】选A。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跨过鸭绿江(1950年)”等信息可以确定“新宪法”是指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他三项在时间上、性质上不符合题意,B项《共同纲领》颁布是在1949年9月,后成为建国纲领,C项《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政府在1946年颁布的,D项《临时约法》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和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不能制造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可以看出中国工业落后,从而解答第(1)题。第(2)、(3)题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解答第(4)题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回答。第(5)题可结合“一五”计划完成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4)东北。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答出任意两项即可)
(5)说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