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石壕吏[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5-30 19:19:00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
刘惠琴
一、导入(复习导入)
师: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 圣”,他们是?
生:李白、杜甫
师:对于“诗圣”杜甫,我们知多少呢?哪个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下杜甫 ?
生: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师:(当学生谈及“诗史”时)很好,正是因为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三吏”是(稍作停顿,学生能由学生答):《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写作背景介绍
师:杜甫是在何种背景下写了《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这一组诗的呢?
生:P书182注释1
师:这位同学们真是心思缜密!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那段历史。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师:了解了创作背景对我们学习课文是有很大帮助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石壕吏》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同学们会在语言上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现在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
(生读五分钟左右)
(2)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师:朗读诗歌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生:停顿、节奏、语调。
师:我们在朗读时力争做到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再次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录音。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能读得很流畅,但有些同学朗读时可能没注意抑扬顿挫。现在请大家听一段课文朗诵,听时注意“取其长”以补“己之短”。
(4)全班齐读。
师:意识上“取长补短”之后, 我们来“学以致用”,现在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上饱满。(生读)
(二)整体感知
师:大家的感情和语感好多了,事实上只要大家多读、多练,一定能读得更好。所谓熟能生巧。那么读到现在,大家悟了多少义呢?
我们不妨用这两个小问题来检测一下!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这个故事是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找出关键的字或句)
生1:诗人暮投石壕村,看到官吏夜捉人
生2: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夜久语声绝 天明登前途
时间顺序
四、品味欣赏
师:真不错!看来就课文的内容方面同学们真的悟了不少,那么语言方面呢?众所周知杜甫的语言瑰丽精确,寓意深刻,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读时就要“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再次朗读课文找出:(1)你喜欢的字、词、句、段及情节,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2)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及情节,以供大家探讨.(生读思7分钟)我们按时间顺序来欣赏,先看第一段,哪些同学想就第一段的字、词、句以及情节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一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生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中的一个“夜”字,我们知道差吏是在夜间捉人,表明兵力缺乏;另外暗示他们白天捉不到人,因此搞夜晚偷袭。
生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段一)老翁、老妇的反应如此之快可见百姓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逃生的本能,使老翁反应如此快速、敏捷;说明抓走 ,老汉已有先例。师: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现状?
生4:兵荒马乱,鸡犬不宁。酷吏横征暴敛,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百姓居无宁日,生活苦难悲惨。
师:首句“暮投石壕村”交代的是时间、地点和起因,宜读得平缓些;“有吏夜捉人”说明夜晚情况发生了变故——官府差役突然来抓夫,读时声音宜提高;“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要把老翁仓促翻墙逃离、老妇出门去应付的慌乱渲染出来,因此两句要连得紧凑,节奏稍快。
生:(齐读)
生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生:对比。诗人把差吏的凶暴和老妇的悲苦进行了对比。
师:这两句写出了矛盾对立的双方,而且他们的矛盾是很深的,咱们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6:从“一何”这个词可以看出来,“一何”是修饰“怒”和“苦”的,我觉得在这里它有“到了极 思。
师:读的时候应该强调。那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生7:对差吏的 凶暴蛮横诗人是感到无比 愤慨的,对老妇的悲苦无助 诗人又充满了同情和怜 悯。
师:那么,该部分我们在朗读上应该注意语速应该不一样,先平缓后急促,第二句声音应该变 高些。(生读)
生9:“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表面上无可奈何,内心里则极为愤慨。
生10:“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态度应该体现镇定,勇毅语调要沉着;
生11:一家三人全部被征,差吏又夜晚捉差,说明兵役之苛酷。
三儿已战死其二,可见战争频乱、战争之惨烈。
家无承重之人,小媳衣不蔽体,从侧面反映战争破坏严重(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老妇自请赴役是怕儿媳被抓,乳孙饿死。
师:想感化差吏,放过她们家。以进为退,说明自己家已实在没有人能应差,但差吏却连老妇也不放过!说明差吏?
生:穷凶极恶。
师:也说明无壮丁可征;老妇主动从戎。
那么老妇自叙家事,是不是自言自语或自问自答?
生:不是,是被吏逼出来的。
师:但在文中我们找不到一句吏的言语,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藏问于答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一篇也用了这种手法?
生:《挑花源记》
师:好,现在请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吏呼的过程补充出来。(注意语气)
问1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问2: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问3: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问4:吃谁的奶?总得有个母亲吧?还不让她出来!
师:可见,老妇的“悲苦”完全是由差吏的“怒呼”导致的,前者是果,后者是因。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借老妇人的“前致辞”,把老妇人的痛苦、悲伤和愤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现在让男生读这一段。(生读)那么最后一段呢?大家又有何体会呢?
生:结尾给人的感觉是悲凉的,在那种情境下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沉痛的。
师:这是情理之中的,因此我们在读的过程中需注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语调要压抑一些,速度要放慢,音色则宜暗淡,极力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语速更要从缓,音色更加暗淡,最后要有音已尽而情未已的效果。(让生试读)
五、比一比
师:对课文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解,对课文的感情也有了一定的感悟,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全诗,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背出全诗。
六、课堂小结
师:《石壕吏》是一首古体诗,而且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在诗中,通过对事件的叙述以及诗人自己活动的交代,表达了对安史之乱时期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官兵差役抓夫的愤慨,因而抒彩较浓,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一感情基调。而老妇人全家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但在石壕村流泪的又何止这一家呢?正如袁枚说的“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七、作业
1、 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共14张PPT)
杜甫
(712—770)
“诗圣”
————
“诗史”
(现实生活)
《石壕吏》
“三吏”
《无家别 》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夜捉人。
2、这个故事是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
(找出关键的字或句)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夜捉人。
2、这个故事是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
(找出关键的字或句)
投石壕村
时间顺序
有吏 捉人
语声绝


夜久
登前途
天明
品味语言
1、你认为意味深长的字、词、句、段,
谈谈你的体会。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
2、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以及情节,
以供大家探讨。
发挥想象 补写内容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差役听后的反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役听后的反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役听后的反应)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构思新颖 藏问于答
品味语言
1、你认为意味深长的字、词、句、段,
谈谈你的体会。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
2、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以及情节,
以供大家探讨。
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全诗,根据对
内容的理解,力争以最短的时间
背出全诗。
比一比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作 业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