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3课土地改革
课型
新授
复备人
刘帅
课标与教材
解读课标: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运动时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措施,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土改前后的对比,看到农民对新政权的支持,认识土改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 能力,能够从历史资料中读取一定的信息,但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理解不够。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创新支点
挖掘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原貌,通过学生的感受体会土地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媒体
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
复备
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2、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3.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4、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