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达标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达标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0 08: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的一位“母亲”怀抱中有两位“孩子”,她正在等待另一位“孩子”回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位“孩子”很可能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西藏
2.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这种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形成于( )
A.新中国成立时 B.20世纪50年代中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时
3.(2012·安阳模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所学知识,选出与史实相符的一项( )
A.郑成功打败英国殖民者,收复台湾
B.清朝前期设置台湾省,巩固海防
C.1895年美国割占台湾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上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5.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
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的标志是( )
A.“汪辜会谈”
B.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C.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D.“海基会”成立
7.(2011·河池中考)港澳回归齐欢庆,两岸人民盼一统。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 )
A.一国两制
B.八项主张
C.“三不”政策
D.“三通”政策
8.“你好,台湾”网站登录了许多信息,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信息( )
①汪辜会谈
②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③①④②
9.(2012·荆门学业考)“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二、非选择题
10.判断改错题
放学路上,小明和小华就课堂上学习的台湾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是他们的对白,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小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这是在江泽民爷爷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
小华:199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小明: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双方交流日益频繁,这有利于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我相信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1·黔南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材料三 2005年4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千米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1)《春愁》提到的“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的胜利果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
(3)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西藏在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与漫画无关,香港、澳门是画中“母亲”怀抱中的两个“孩子”,而另一位孩子是“台湾”。所以选C。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拓展延伸】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1)我国目前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1987年”“返乡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一潮流促成了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从而使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故A项正确。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项是1993年汪辜会谈的成果。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等,被称为“汪辜会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1995年,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厦门”“金门”“两制”,可以确定是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从而分析A、B、C均与题干不符,故选D。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判断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小明和小华讨论的内容,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并进行改正。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答案:(1)错误:“一国两制”;改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错误:江泽民;改正:邓小平。
(3)错误:胡锦涛;改正:江泽民。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第(1)题由“割台湾”可以联想到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第(2)题是识记层面的问题,结合所学即可回答。第(3)题把握两个方面,内部“台独”势力和外部敌对势力的阻挠。第(4)题带有开放性,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层面作答。
答案:(1)《马关条约》。抗日战争。
(2)“一国两制”;香港,澳门。
(3)主要是“台独”势力,还有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反华势力。
(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分裂势力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