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周第2课时 总第2课时
七下 第2课 “贞观之治”(课时教案)
主备:陈延玉 副备: 赵会玲 时间:2013年2月18日
课标要求
2001版课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2011版课标这样表述: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降低难度。
教材分析
这节课分三部分对唐朝的历史进行了介绍。首先介绍了唐朝建立的历史事实;其次介绍了“贞观之治”及其出现的原因,分析了唐朝在太宗时期取得盛世局面的原因和表现;再次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课标要求变化看,个人认为武则天一目可以简单处理让学生自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唐前期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唐朝兴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带来唐初的兴盛,从中体会到作为中国人在盛唐时赢得世界任可和尊重的原因
重点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总结唐太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创新支点
为突破本课重点,尽量用史料和人物资料使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式得出唐初兴盛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为理解唐朝初期吸取隋亡的教训做了充分的铺垫。作为我国历史的盛世的唐朝,学生从诗歌或影视作品中已经有所了解可能还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比如关于武则天历史上本来就争议较多,另外寒假期间播出的电视剧《隋唐演义》和《中国通史》部分学生可能已看,会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本课图文资料较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争议较多讨论比较激烈。。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二次备课
新课
导入
新课导入:回顾旧知识,提出问题:“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引导学生回答,继而展示一组图片(多伦多的唐人街、华盛顿的唐人街、马六甲的唐人街,唐装),这一切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都跟一个朝代有关,这就是唐朝,导入新课。
回顾、思考、欣赏图片,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由回顾隋朝繁盛到灭亡的原因,引出唐朝的建立
师
生
合
作
学
习
师
生
合
作
学
习
师
生
合
作
学
习
一、唐朝建立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大家需要自己看书解决两部分内容。
1.隋朝的灭亡
2.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的浪潮之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在灭隋的过程中,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功劳卓著,但受到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的百般排挤,后来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李世民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玄武门之变,出示玄武门之变图片,教师做简单讲解。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过渡: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盛世局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学到的“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问题思考:这部分内容,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思考: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是什么?
唐太宗治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贞观政要》
这说明了唐太宗充分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提示学生回顾隋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灭亡。
出示材料: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
学生得出结论,唐太宗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吸取隋亡的教训
(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3)注意“戒奢从简”
(4)合并州县
(5)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6)大兴科举,发展文化
(7)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表现)
思维拓展:“我眼中的唐太宗”,学生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认识。
过渡:唐太宗死后唐高宗即位唐朝继续发展,后来高宗多病,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大家都谈一谈你对武则天的认识)
三、女皇武则天
关于武则天,大家要认识到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依然坚持唐太宗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由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后世关于她在位期间的政治有许多说法,甚至出现一些截然相反的争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她呢?
(一)关于武则天立“无字碑”的争议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二)关于武则天的争议
宋庆龄高度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毛泽东盛赞她:“武则天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就是了不起。”
我们应该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中结合历史史实客观评价,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人物。
教师总结:
唐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是继秦汉之后,在中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王朝之一,对祖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为先辈们的辉煌自豪,更应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开创一个新的里程碑,早日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
练习巩固:多媒体出示选择题和材料题。
板书设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618年 李渊??
二、贞观之治??????
?李世民??
三、女皇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学生看书画出
学生有知道的讲一讲也可
学生看书讨论找答案,画出
学生带问题讨论回答
学生讲讨论回答:
标记巩固
学生小组积极探论,发言
讲一讲
学生画书标记
小组讨论回答
思维拓展碰撞
提炼笔记
作为常识,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可由学生自己解决或讲述,估计效果会比教师说出好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生可能打不全面,教师做补充,通过师生合作突破重点
简单处理,可由学生讲述其熟悉的内容。教师强调武则天采取的治国措施以及她承上启下的功劳即可
拓展学生知识面
合作
探究
从人物和史料入手,探讨唐初盛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从而突破重点与难点
巩固与练习
给学生10分钟,完成检测自主学习填空和选择
(A层次做10个选择,B全部都做)
学生当堂练习,做不完的课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