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第2课时 总第4课时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主备人: 赵会玲 副备: 陈延玉 2013-2-19
课标要求
【旧课标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也有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教材在介绍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专题课,为后面课程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旧课标对科举制度的要求有所变化,新课标更注重了解科举制度的创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
重点: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处理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难点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学情分析
本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创新支点
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资料,教师精选后让学生讲述和自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教师二次备课
新课
导入
出示现代高考图片,配以新闻联播画外音:“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1000多万考生走进了考场-----”
教师:同学们,这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高考,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你知道“登龙门”一词的由来吗?“状元”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个成语叫做“金榜题名”,还有个与之对应的成语叫做“名落孙山”。你知道它们的含义与由来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今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创立。
出示课题: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学生回答
以现实的镜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师
生
合
作
学
习
师生
合作
学
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创立之前的选官制度;
2、掌握、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情况;
3、理解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名词解释:什么是科举制?(科:分科考试 举:选拔官吏
科举制即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拨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教师明确: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过渡:那么科举制是何时诞生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科举制的创立》,看谁能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课本完成下列表格。(培养学生对所给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科举制的诞生:
自主梳理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填写下列内容:
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讲故事: “有哪位同学知道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出示图片:唐太宗时第一名称状元。各地的状元及第牌楼,历史遗迹等。
出示图片:状元、探花、榜眼。你能给他们排一排顺序吗?
出示图片:有一种广东小吃,用猪瘦肉丸、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味鲜香厚。它叫及第粥。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教师明确: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出示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
设问: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呢?(最高封建统治者)
过渡:武则天创设的殿试和武举又有哪些项目呢?有利于什么?
出示图片:1、武举考试内容:负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
2、影视片《武状元苏乞儿》宣传画
(强调“殿”字,落实基础)
教师:根据上面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两个问题:
1、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
(此题比较容易,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如果你是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文学界、教育界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对科举制度的正面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出示图片并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图片介绍一下“一个读书人的经历”。
(此环节锻炼学生综合把握科举考试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出示图片:大雁塔: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大雁塔,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踏尽长安花”
出示图片:他们都是进士及第:颜真卿、纪晓岚、白居易、王维、苏东坡、韩愈、柳宗元
科举制的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唐 孟郊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三:中国的科举制对西方制度发生过重大影响,指出1570年至1870年间在西方出版的涉及中国科举的文献多达120种以上,这些史料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考试“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使得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请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
(鼓励学生打破旧思想的束缚大胆发言,自由发挥)
教师补充:科举制度不仅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上极端,其僵化严重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看《范进中举》。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唐朝的繁荣和科举制有关吗?
课堂演练:
1、找出下列与科举制有关的句子
A、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B、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E、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F、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G、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H、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2、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是指: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有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3、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A.进士科、明算科 B.明经科、明法科
C.秀才科、进士科 D.进士科、明经科
4、材料一: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三: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备受笼络的意思)”。
请回答:
①分析归纳材料一、二观点的共同之处?
②、材料二所说的考试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是什么?
③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考试制度。
(此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后扩展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小论文,既可以是对科举制内容的介绍,也可以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提出你的建议和看法。
附板书设计: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诞生于隋朝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正式形成
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科举制度 完善于唐朝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积极作用
影响
消极作用
学生交流,回答。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并回答。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学生们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小组合作讨论
结合视频和课本填充表格。
学生在课本中标画出五位皇帝的重要贡献。
学生讲故事
学生兴趣高涨。
学生小组合作
并推举代表回答。
学生讨论两分钟然后回答。
教师注意辅导
注意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注意总结概括便于学生记忆
帮助学生通过填表练习综合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史论结合
合作
探究
如何评价开元盛世?
巩固与练习
做学检练习题A层次做5个选择,B全部都做)
学生当堂练习,做不完的课下完成
收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