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5-03 14: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液体的倾倒
C.点燃酒精灯 D.检验装置气密性
2、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火烧连营 B.司马光砸缸 C.曹冲称象 D.铁杵磨成针
3、下列语句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伐薪烧炭南山中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⑥白玉为床金作马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4、2021 年 7 月 25 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中,下列技术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蚕丝织布 B.谷物酿酒 C.铁的冶炼 D.烧制瓷器
5、下列古诗句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一石激起千层浪 B.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用粗盐
C.连接仪器 D.溶解固体
7、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醋 B.蜡烛燃烧 C.滤纸折叠 D.食物腐烂
8、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9、下列成语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A.火上浇油 B.百炼成钢 C.滴水成冰 D.杯水车薪
10、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 B.倾倒液体
C.检查气密性 D.加热液体
11、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不能松懈。下列防控措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戴口罩 B.量体温 C.用消毒液消毒 D.少聚会
12、下列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 B.粮食酿酒 C.麦磨成面 D.铁水铸锅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广口瓶”或“细口瓶”)中,取用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夹取,用过的该仪器立刻用_________________,以备下次使用;
(2)在组装仪器时,要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或带孔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___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物质的质量,能精确到_____g。使用时要注意:
(2)称量前先要调节天平_______;如果指针偏右,可将平衡螺母往____(填左或右)调节。
(3)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______盘,砝码放在______盘。
(4)称量完毕,应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游码拔回零位。注意: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片。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里称量。
3、用托盘天平称取5.2g食盐,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该_______,若称量结束后发现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实际称取食盐的质量是________g(1g以下用游码)。
4、当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___________,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体积数,当所取液体的体积接近刻度线时,应用___________逐滴加至所需体积。若读数时采用仰视的方法,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_。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1)按字母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c___________;m___________;n___________。
(2)量取5mL水时,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写字母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___保持水平。
6、2010 年 4 月 15 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露事件,16 日又发生两次三氯化氮爆炸,黄绿色的氯气冲天而起,刺鼻的气味弥漫厂区。爆炸发生后,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在外围 50 米处形成两道水幕对空气中氯气进行稀释,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含量。这次事故至少造成 9 人死亡,3 人受伤,15 万人紧急疏散。细读以上报道,根据以下要求填空,文中所述氯气的三点物理性质是: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1)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炭化,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______。
(2)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由上表得出结论: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处温度最高。
(3)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①______;②______。
(4)拓展延伸:同学们对酒精燃烧进行探究后,进一步对蜡烛的燃烧产生了兴趣。提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提出猜想)
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
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_____;
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______;
③燃烧的产物可能有炭黑……
(进行实验)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mL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______(填字母)。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C.增加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测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2%
(解释与结论)
由实验结果可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______。
2、请你参加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猜想一: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二: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三: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收集证据)查阅资料:①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小液滴形成的。
②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③二氧化碳是同学们学习过的气体。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层白色固体。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一根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可以排除___________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1)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_的猜测是正确的。
(2)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生成水,但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小亮的反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可观察到: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手摸烧杯壁,感觉到____________;
③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__________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_。
(获得结论)猜想_________正确。
(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
4、化学课上小明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回家后对蜡烛的然烧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的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观察蜡烛燃烧的火焰也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提出问题:蜡烛的三层火焰的温度哪一层更高?
猜想与假设:你的猜想是_____。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明将一根细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所示,约1s后取出,细木条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你描述此变化_____。
获得结论: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反思与交流:上述结论对我们使用酒精灯的启示是_____。
(2)小明将一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由此可以获得的结论是_____。在进行该实验时,小明还发现玻璃杯的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小明的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编号)。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 查阅资料,了解蜡烛的组成,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 此现象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与老师或同学交流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闻气体气味时不能凑到瓶口,需要用手轻轻煽动,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不符合题意;
C、点燃酒精灯时应使用火柴或打火机,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导管伸入水中,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好,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2、A
【详解】
A、火烧连营,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司马光砸缸,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曹冲称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3、D
【详解】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在无边的沙漠中,有烽火台燃起的孤烟,“直”直地耸立,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生成“燃起的孤烟”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伐薪烧炭南山中过程中有新物质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铅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⑥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②③⑤。故选:D。
4、A
【详解】
A、蚕丝织布的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符合题意;
B、谷物酿酒的过程,有新的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铁的冶炼的过程,有新的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烧制瓷器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分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沉舟侧畔千帆过,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B.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D.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燃烧过程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故选:D
6、C
【详解】
A、加热烧杯中的液体,需要垫石棉网,不应该超过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
B、瓶塞需要倒放,避免污染桌面,故B不符合题意;
C、连接仪器时,用水湿润玻璃管进行旋转连接,故C符合题意;
D、量筒不能用于溶解药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分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粮食酿醋,有新物质醋酸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C.滤纸折叠,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D.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8、D
【详解】
A、点燃酒精灯时应使用火柴或打火机,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于试管上方,不符合题意;
C、使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不符合题意;
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详解】
A、火上浇油,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百炼成钢,发生了碳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0、C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详解】
A.戴口罩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量体温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消毒液消毒的过程中消毒液与病菌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变性,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聚会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睛】
12、B
【详解】
A 、工业制氧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的是空气中各气体的沸点不同的特点,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粮食酿酒是利用淀粉生产乙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麦子磨成面粉,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铁水铸锅,物质的形态和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
(1) 广口瓶 镊子 纸巾擦拭干净
(2)用水润湿
【解析】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中,取用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取用粉末状药品(氯化钠)可用药匙取用,用过的该仪器立刻用纸巾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防止污染药品;
(2)
在组装仪器时,要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或带孔胶塞前,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防止玻璃导管被折断。
2、
(1)0.1
(2) 平衡 左
(3) 左 右
(4)玻璃器皿
【分析】
(1)
托盘天平能精确到0.1g。
(2)
称量前先要调节天平平衡,以免对称量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指针偏右,则可将平衡螺母往左调节。
(3)
托盘天平称量物体应“左物右码”即将物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4)
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点睛】
3、减小食盐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4.8
【详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2g食盐,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物体偏重,所以这时应该减小食盐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
如果按正确的操作,左边放物质,右边放砝码,左盘物质的质量=右盘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若称量结束后发现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左边物质的质量=右边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所以实际称取食盐的质量是5g-0.2g=4.8g。
4、放平 凹液面最低处 胶头滴管 小
【详解】
当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体积数,当所取液体的体积接近刻度线时,应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至所需体积。若读数时采用仰视的方法,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5、
(1) 量筒 坩埚钳 长颈漏斗 胶头滴管
(2) a、n 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
【分析】
(1)
图中仪器a为量筒,c为坩埚钳,m为长颈漏斗,n为胶头滴管;
(2)
量取精准量的溶液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a、n;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填: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
【点睛】
6、
(1)黄绿色
(2)刺激性气味
(3)易溶于水
【分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1)
氯气是黄绿色的,描述的是氯气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
(2)
氯气有刺鼻的气味,描述的是氯气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
(3)
氯气易溶于水,描述的是氯气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
1、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 内焰 酒精的浓度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合理即可) H2O CO2(合理即可) B 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和水含量上升 碳、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详解】
(1)在实验中,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这说明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原因是外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酒精燃烧更充分;
(2)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显示,酒精灯的内焰的温度最高,可能是因为内焰被外焰包围热量不易散失的缘故;
(3)属于实验误差分析,此问题属于开放题型,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①从酒精自身原因;②酒精灯的构造,灯芯的长短等找原因。故答案为:①酒精的浓度;②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蜡烛(主要含C、H、O元素),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可能有CO(或C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故选B;
解释与结论: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8.7%,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和水含量上升;
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是0.058%、0%,反应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分别是3.643%、0.018%;反应前后湿度增加,那么蜡烛燃烧是有水生成的;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说明生成了碳;说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碳、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变浑浊 水蒸气 小明 小亮和小光 小明 刚熄灭的蜡烛周围有蜡烛燃烧产生而残留的二氧化碳 猜想时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
【详解】
[实验探究]
结论是产生的白烟为二氧化碳,所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层白色固体,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白烟有可燃性说明是石蜡固体小颗粒,这为小明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可以排除小亮和小光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刚熄灭的蜡烛周围有蜡烛燃烧产生而残留的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
猜想时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
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发烫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发烫 物理变化 二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收集证据:
(1)①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②手摸烧杯壁,感觉到发烫,说明蜡烛燃烧放热;
(2)将烧杯迅速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3)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通电中: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获得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二成立;
交流反思: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可能最高 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碳化最严重 外焰的温度最高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 ABD
【详解】
(1)根据提出问题:蜡烛的三层火焰的温度哪一层更高?可以作出猜想:外焰温度最高;
设计并进行实验:将一根细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1所示,约1s后取出,由图可知,木条与外焰接触部分碳化最严重,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反思与交流:外焰温度最高,故使用酒精灯应用外焰加热;
(2)将一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故可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是作平行实验,确保结果准确,符合题意;
B、查阅资料,了解蜡烛的组成,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进一步进行探究,符合题意;
C、此现象虽然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应多加思考,不符合题意;
D、与老师或同学交流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探究物质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