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九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模拟题㈤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12分)
将所选答案填在下列方框里。
题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惬意(qiè) 薄阴( bó ) 纤维(qiān) 阴晦(huì)
B.尘滓(zǐ) 颤动(zhàn) 花蕾(lěi) 隽永(juān)
C.剔透(tī) 褒贬(bāo) 攒聚(cuán) 精髓(suǐ)
D.晦涩(sè) 明眸(mó) 涸辙(hé) 瞥见(piē)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垌镇去旅游。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群山如抱,蓝天碧水,在葱茏的绿色掩映中,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鳞次栉比,一个个古老村落点缀在广阔的菜花丛中。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防止甲流感疫情不再反弹,市政府要求防疫部门进一步强大管理力度,制定出严密的防范措施。
B.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C.庆祝“元旦”晚会现场,张灯结彩,好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
D.经过专家们评议,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摘得头筹,成为该市的“民间国宝”。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寒暑易节 (交换)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孰视之(同“熟”,仔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B.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既克(已经)
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C.闻寡人之耳者(听到) 小大之狱(案件)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 弗敢专也(独占)
D.河阳之北(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
6.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是 ( )(2分)
千岛湖畔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 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A.③①④②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④②③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138分)
7.下列一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一一找出,依次在下表中订正。(4分)
(1)张惶 (2)百废具兴 (3)直截了当 (4)急不遐择 (5) 鞭辟入里
(6)烦琐 (7)融会贯通 (8)浮想联翩 (9)物竞天择 (10)无关洪旨
(11)糟蹋 (12)浮光掠影 (13)矫揉造作 (14)绿茵如盖
改正
8.按提示默写课文或名句。(每题1分,(7)(8)每句2分,共10分)
(1) , 膏之沃者其光晔。
(2)操千曲而知音, 。
(3)为川者决之使导 , 。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故乡》一文中,作者鲁迅寄希望于下一代能过上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人”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 ”
(6)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抒发老当益壮﹑志向远大的诗句是 , 。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比喻手法描绘塞外奇丽雪景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
(8)《曹刿论战》中表明有利于追击时机的语句是 , , 。
9.阅读王安石的<菩萨蛮> ,然后回答问题。(6分)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此词为作者晚年摆脱宦海远离尘世,隐居江宁半山之作。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
⑴“数间茅屋闲临水”句中“闲”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⑵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的湖光山色。请简要说说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全词寓情于景,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著阅读:(5分)
⑴《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急剧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飞岛国是如何平息叛乱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专题与语文综合性学习。(6分)
⑴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的消息。学了《气象物候》专题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广告创意室:请你以“关爱自然”“关爱生命”为主题写一条充满关爱的公益广告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良桐
《郁离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
1、斲:(斫),砍削、雕刻。此指制作。2、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管朝廷宗庙祭礼的乐官。3、古款:古代的款识,原指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4、宕冥:高远幽深貌。宕冥之山,为作者虚拟的山名。
1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①弦而鼓之( ) ②使国工视之( )
③谋诸漆工( ) ④易之以百金( )
13.用“/”符号为文中划线句断句(2分)
悲 哉 世 也 岂 独 一 琴 哉 莫 不 然 也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匣而埋诸土,越明年出之,抱以之市。
翻译:
⑵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翻译:
15.这个寓言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5分)
尽管“消费”拉动“需求”是商业社会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但是我还是认为,消费不能等同于奢侈和铺张,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节约?因为还不够富有吗,因为落后和短缺吗?这些并不是全部的理由。其实,节约不是贫穷时的捉襟见肘,也不是短缺时的窘迫与无奈。从字面讲,节约是指节制和约束,显然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追求。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节约是对物欲而言的。人们所需求的物质,从本质上说,无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一是凝结于其中的人的劳动。所以节制物欲,就是对自然的珍惜,也是对别人劳动和生命的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一种高风亮节,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操吗?
“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过去许多殷实人家门前常见的楹联--俭,就是节约,以“勤俭”二字示人,是对家风的讽劝,也是道德的标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雅士之所以归隐南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享受荣华,而是他们把简朴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高尚的人们总是以简朴而更增添了人格的魅力。当年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除了别的原因,延安窑洞的简朴,解放军官兵的土布军装,也许更加增加了老百姓的亲和力和信任感。这一点,大概蒋介石至死也没有弄明白。即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节约和简朴也是有识之士信奉的一种生活哲学。拥有亿万资产的香港大富李嘉成,据说至今住的仍是30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西装,戴的是廉价电子手表。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
节约是一种境界,奢侈是另一种境界。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世说新语》记载的西晋武帝时石崇与王恺争豪的故事。石崇曾出任荆州刺史,生活非常奢侈。王恺是皇帝内戚。两个人都是武帝时富可敌国的豪强。石崇故意用铁如意打碎王恺价值连城的珊瑚树,再赔偿以示其富有。更有甚者他们夸富夸到以杀人为能事的地步,到了泯灭人性的程度!这些豪强当时是何等的骄横,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留给后人的道德形象又是何等的丑陋和恶心!
节约是一种时代精神。节约象征着健康向上,奢侈则意味着没落。如石崇和王恺,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作为开国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早期也曾“矫以仁俭”。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他的身边出现王恺、石崇之辈也就不足为怪。
(选自2009年4月8日《光明网·光明观察》,有删改。作者 马德)
16.这篇文章中,作者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中看,“要提倡节约”的理由有哪几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陶渊明和李嘉诚崇尚“节俭”分别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观?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运用的两类不同事例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文,前途一片渺茫。
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遭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令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_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遭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他在西安大病了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考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然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20.结合上下文,说一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4分)
①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有多处对比,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结合全文,列出两处并简要分析这些对比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以“流星”为对象再补写几句话。(4分)
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
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
就像流星,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
24.本文题目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对林则徐而言,“生命的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一位养蜂的农人,每次收完蜜后,总是随手采摘几片“野笸箩菜”的叶子,蘸上蜜,递给围观的孩子们,孩子们就愉快地吮吸着绿叶上的蜜汁。当他们要将吮吸干净的绿叶扔掉时,农人便笑着说:“把叶子扔到羊圈去吧。”孩子们不解,农人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他们,说:“羊儿会从你们手中的叶子上品尝到甜蜜,会感激你们的。”以后孩子们就不用农人提醒了,有的孩子还故意多留一些蜜汁,让羊儿与他们一起品尝蜜汁的甜美。
农人走了,一片片“野笸箩菜”的叶子却成了孩子们心中抹不去的最亮丽的风景。那片片叶子,使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要忘记送给别人一片爱的叶子,分享是一种美丽的行为!”
请以“分享是美丽的”为话题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 C(A. qiān B. chàn D.móu)
2. B( A句不是疑问句,应该把问好改为逗号;C句冒号改为逗号;D句中“边城”上的引号应为书名号。)
3.C
4. D
5. A)
6. A
7.
改正 皇 暇 宏 阴
8.(10分)(1)根之茂者其实遂
(2)观千剑而识器。
(3)为民者宣之使言。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为我们所未经生活的。 ”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⑴ 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安然自适的情 趣。(2分)
⑵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2分)
⑶抒发了词人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2分)
10﹑⑴①小人国、《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或在绳子上跳舞的技术来选拔官员的②他第四次出游,来到慧骃国(国名),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2分)
⑵将飞岛长时间漂浮在该地人民的头顶剥夺他们享受阳光和雨水的权利,岛上的大块石头往下扔,砸碎人们的房屋,让飞岛直接落在他们的头上,因此将人和房屋一起毁灭。 (3分)
11.(1)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它们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2分)
⑵提示: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从日常生活做起: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物(废气、废水等垃圾品)的排放。(2分)
⑶“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2分)
12.(4分)①装上琴弦 ②令、让、派 ③ 之于 ④ 交换
13.悲 哉 世 也 /岂 独 一 琴 哉 /莫 不 然 也(2分)
14.(4分)⑴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⑵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15.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就会不辨真假优劣。(2分)
【翻译】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16.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选文原题为“节约应当成为时代精神”)。 (3分)
17.生活还不够富有和物质短缺;要珍惜自然资源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和生命。(4分)
18.陶渊明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李嘉诚信奉节约和简朴的生活哲学。或: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得了精神的愉快。(4分)
19.古今结合和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节约和奢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的境界。(4分)
20.① 指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而成就他人生事业的精彩 (2分)
② 即人生信念与人生追求 。 (2分)
21.这句话是这篇散文的文眼,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作者发现林则徐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并赞叹了这种超凡的精神意志。林则徐在经历了虎门销烟的人生亮点之后,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依然坚守慎独,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而正是这种精神,引起了作者的震撼和感动,这种感受是作者在虎门不曾有过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答出得1分,因何而震撼感动,具体体现在哪里,能答出得2分。语言表达不妥,酌情扣分。)
22. 对比: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的对比;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流放伊犁的对比;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使“精彩”的内容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写出“对比”2分,一个1分;写出“作用”2分)
23. 略。(注意句式及表达,不求字数完全一致)
24. 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一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