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3 14: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6 《老子》四章
语 文
2022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了解背景】
春秋时期,战乱频仍,各诸侯国之间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是达不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
【相关链接】
道家学派,是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形成于先秦时期。将“道家”作为一家学派而论,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九流之一。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3.特殊句式
(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省略句 )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介词结构后置 )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介词结构后置 )
4.记诵有关名句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1.如何理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句话
参考答案: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毂”,指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这句话用车辐和车毂的关系,形象地说明“无”彰显了“有”。
2.如何理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句话
参考答案:从“道”的方面来说,“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为都是多余的,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3.老子是如何看待“知人”与“知己”、“胜人”与“自胜”之间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胜人”就是胜过别人、征服别人,是向外的。“胜人”是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强者击败弱者的过程。“自胜”就是胜过自己、征服自己,是向内的。“自胜”是自己超越自己,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自胜”是“胜人”的基础,“自胜”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胜人”,还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这句话包含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才能成就大学问、大事业。
【任务二】 体会老子的辩证说理技巧
1.《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
参考答案:老子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对前面几个例子的总结。“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有相之物,没有“有”,不显“无”,没有“无”,“有”也发挥不了它的作用。
2.《老子》第六十四章是如何论证“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的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以排比的句式提出做事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人们要把握时机;第二层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比喻,说明做事情要一以贯之,日积月累;第三层从反面论证,如果不把握时机,不慎终如始,就会失败;第四层彰明观点,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课堂活动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之语,又有“为者败之”“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明显是告诉人们要“为”,而“为者败之”“无为”“不敢为”明显是告诉人们要“不为”。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看似矛盾的论述的呢
参考答案:(1)在这一章中,老子其实是主张人们有所“为”的。他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其中“易持”“易谋”“易泮”“易散”,都是“作为”,都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情时早打算、早动手、早防治,做到未雨绸缪和防微杜渐。
(2)这一章的前半部分告诉人们如何“为”。无论是“其安易持”还是“合抱之木”,都是告诉人们“为”的时机和方法。特别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是告诉人们“为”的方法:要从小处做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要从眼前做起,积跬步,才能致千里。(3)这一章中的“无为”“不敢为”也是强调“为”。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的“无为”也是不违背“道”、不“偏执”的“为”,强调的是“执”,不要执着于一念,不懂变通,因为上善若水;不要固执己见,自作聪明,因为知人者智;不要违背大道、违背规律,要“道法自然”。(4)老子不是强调“无为”,而是强调不要滥“为”、错“为”。他要求人们“慎终如始”,一以贯之;他呼吁人们“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他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是胡作非为。“不敢为”不是“不为”,而是遵循自然、尊重规律。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语言精美,说理透彻
老子倡言“美言不信”,但并不表示《老子》一书不注重语言表达。恰恰相反,《老子》的语言十分精美。鲁迅说:“然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可谓至论。《老子》五千言,精妙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老子》善用排比、对偶等修辞表情达意。就排比而言,可以说是数量众多,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再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样的句子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论述的事理条理清晰,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汪洋恣肆,若悬河飞泻,注而不竭。就对偶句而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对偶句错置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句式虽注重语言的美感,但并不拘泥,排比、对偶之外更有大量散句出现,往往一章之内是三言五言不定、七言八言相杂,明显地表现出散文的特征。也正因为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其形式有参差变化之妙,其语气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亦能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理。
【素材挖掘】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B项,“牖”应读“yǒu”;C项,“泮”应读“pàn”;D项,“复”的意思是“弥补、补救”。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物”在这里指“人们”。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以为”,古义指“把它作为”,今义指“认为”;C项,“强行”,古义指“勤勉而行”,今义指“用强制的方式进行”;D项,“自然”,古义指“本来的样子”,今义指“自然界”。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B项,都是代词,……的人。C项,都是连词,所以。D项,都是介词,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参考答案:(1)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
二、思考与探究
6.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中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的含意是否相同 为什么
参考答案:略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