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单元
7 兼 爱
语 文
2022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了解背景】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道,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的主张既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是由于人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只爱自己的家庭而不爱他人的家庭,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只能实行“兼爱”。一旦实现了人人“兼相爱,交相利”,不仅能结束社会的混乱状态,而且能实现天下太平、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相关链接】
墨家学派: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该派创始人为墨翟,故名。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墨子》一书由历代墨家学派薪火相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判断句 )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判断句 )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判断句 )
4.记诵有关名句
(1)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把握墨子的“兼爱”思想
1.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
参考答案:所谓“兼爱”,就是普遍平等地相爱互助。墨子认为一切社会混乱都起源于“不相爱”。墨子的理想是让全社会的人都相爱,不分君臣、父子、兄弟,统治者还要把“兼爱”的道德原则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并把“兼爱”作为医治社会机体疾病的良方。
2.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于人们“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
3.“兼爱”思想可谓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对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试分析。
参考答案:墨子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学说在当时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4.今天我们重读《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有指导意义。比如我们与父母之间、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就应该相亲相爱。大家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往往第一步是最难的,就是我们要先爱别人。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自己首先就得怎么对待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每个人都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一起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任务二】 理清文章的说理思路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总领下文。第1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段末见意,以“医之攻人之疾者”作比,阐明“知乱之所自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领起下文。
2.墨子是怎样论证“兼爱”的主张的
参考答案:作者从圣人治天下说起,认为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而后指出乱起“不相爱”,接着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利己与亏人为例予以证明;再以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爱其身不爱人,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的事实加强论证;又以假设继续推理得出结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最后强调“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不可以不劝爱人”,使文章中心得以突出,作者的意图得以充分体现。
3.本文在论述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在论述上的特点是逻辑性强,善于由小及大,正反对比,说理清楚,文字质朴,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如君臣、父子、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不同的结果,一层一层深入下去,语言明白晓畅。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读起来并不难懂。
课堂活动
墨子提倡的“兼爱”思想和“自爱”矛盾吗 它和孔孟所提倡的“仁爱”一致吗 (请选择其中一问作答)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清晰的逻辑,质朴的语言
《兼爱》一文,思路清晰。文章开篇,墨子用治病和治国道理一致来相比,认为治病首先要找病因,治国也要先找乱因,都要“对症下药”。于是他找出乱因是起于“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人人自爱,都由于“不相爱”。盗贼是爱己之室,不爱人之室;掠夺财物杀人,是爱己之身,不爱人之身。然后推理说明大夫兼并是爱己之家不爱人之家;诸侯攻国是爱己之国不爱人之国。这几段文字,逻辑清晰,说理性很强。
《墨子》的语言明白如话。这些语句虽然历经千年,带有较重的文言色彩,可是本身并没有因讲求文采、辞藻而艰深晦涩。文中虽然有对比,也有排比,有些语句也较为整齐,如“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但这些内容完全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浅显易懂。从内容上讲,丝毫不见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从形式上讲,和孟子、荀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式、充满华彩的文章也不同。
【素材挖掘】
●为了理想而努力。墨子把“兼爱”作为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奋斗目标,切身实践。“墨突不黔”“墨子无暖席”都是说墨子救世之急。墨子裂裳裹足,走十日十夜以止楚攻宋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时人称墨子是“独自苦而为义”的贤圣人。连曾经攻击墨子的孟子也不得不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天下》称墨子“真天下之好”,是“求之不得”的“才士”。墨子为理想而努力的态度被所有人称许。
●厉行节约的精神。墨子的节用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体现,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墨子认为,衣服是为御寒暑,饮食是为充饥腹、强股肱,宫室是为御风寒暑雨,舟车是为通四方之利。衣食住行等消费,足够供给民用,就应适可而止。徒增各种费用,违反人民利益的事,圣王是不会做的。这种以民用、民利为标准的消费经济观,贯穿着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国”,诸侯的封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与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短语/介词,表被动。B项,都是连词,所以。C项,反身代词,指自己的/第三人称代词,它。D项,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3.给下面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墨子·修身》)
A.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B.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C.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D.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答案:C
解析:画线语句的意思是,占据财物而不能分施给别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追求真理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可根据虚词、对称句式和意思断开。
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一项是( )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
答案:C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参考答案:(1)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2)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二、思考与探究
6.下面两则材料都针对“言行一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墨子与荀子二人观点明显各有侧重,你赞同谁的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解。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提示:墨子的观点: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荀子的观点:能言者未必就能行,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