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复习(1)《为学》《观沧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古诗文复习(1)《为学》《观沧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4 14:2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古诗文复习(1)《为学》《观沧海》
作答时间: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 学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④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⑤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解释词语。
1、蜀之鄙有二僧 ( ) 2、贫者语于富者曰 ( )
3、越明年 ( ) 4、贫者自南海还 ( )
5、西蜀之去南海 ( ) 6、以告富者 ( )
7、下列与“人之立志” 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为之 B. 吾欲之南海 C. 蜀之鄙有二僧 D. 西蜀之去南海
二、句子翻译。
1、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子何恃而往!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内容理解。
1、本文讲述了 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 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 的道理。
2、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文中穷和尚到南海的经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概括:
4、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
  A、天下事有难易乎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①段指出“为学”的难易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为”。
B、故事中贫僧的所为证明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
C、选文③ 到⑥段富僧的心理由最初的轻蔑变成了最终的敬佩。
D、选文的第⑦段由“蜀鄙二僧”的故事引出了主旨:为学贵在立志。
四、文学常识。
1、本文是作者是 (人名)写给他子侄辈的训示家书,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家所写的家书是《 》。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现在人们常借以说明
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词语解释。
临: 何: 澹澹: 竦峙: 萧瑟: 洪波: 星汉: 咏志:
2、本诗以“ ”字总领全篇,借大海 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
“东临…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 ,流露出了诗人眺望大海时 的心情。“水何…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 ,显示了大海的 。“树木…涌起”, (写作手法), 描写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日月…其里”,以丰富的 ,描绘了大海 ,表现了诗人 。 “幸甚…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 。
3、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 )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4、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为学》《观沧海》(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 学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④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⑤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解释词语。
1、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2.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
3.越明年(到,经过 ) 4、贫者自南海还(返回 )
5、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 6.以告富者(把,拿,将)
7、下列与“人之立志” 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D )
A 为之(代,它) B 吾欲之南海(动,到,往) C 蜀之鄙有二僧 (助,的) D 西蜀之去南海
二、句子翻译。
1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2子何恃而往! 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三、内容理解。
1、本文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 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 难易相互转化 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向上。
2、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3、文中穷和尚到南海的经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概括:事在人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D )
  A、天下事有难易乎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D )
A、选文第①段指出“为学”的难易可以转化,关键在于“为”。(不为)
B、故事中贫僧的所为证明了“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观点。
C、选文③ 到⑥段富僧的心理由最初的轻蔑变成了最终的敬佩。
D、选文的第⑦段由“蜀鄙二僧”的故事引出了主旨:为学贵在立志。
四、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 彭端淑 (人名)写给他子侄辈的训示家书,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家所写的家书是《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 郑燮)。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事在人为,现在人们常借以说明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 三国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词语解释。
临:来到 何:多么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
萧瑟: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星汉:银河 咏志:表达心意
2、本诗以“ 观 ”字总领全篇,借大海 的雄伟壮丽景象 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 地点 ,流露出了诗人眺望大海时 兴奋而庄严 的心情。“水何…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显示了大海的 辽阔壮观 。“树木…涌起”, 动静结合(写作手法),具体真实 描写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日月…其里”,以丰富的 想象 ,描绘了大海 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幸甚…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 无关 。
3、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 B )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B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