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7.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3 15:1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语 文
2022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诗人、翻译家。1923年加入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散文集有《山水》《东欧杂记》。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采撷:采摘。
(2)矜持:拘谨,拘束。
(3)俯拾皆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4)风雨如晦:
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消逝 消失 消释
辨析:这三个词语都含有“没有”的意思。“消逝”指消失,可用于岁月。“消失”指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可用于人或事物。“消释”主要适用于疑虑、嫌怨、痛苦等。
例句:①台风过境后,日本三重县一座8.8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灯塔从基石部分“彻底消失”。
②这时天已经黑尽了,整个村子轮廓消逝在昏暗中。
③这仇恨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的。
(2)泄露 泄漏
辨析:“泄露”和“泄漏”都有“漏出”的意思。前者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常用于消息等。后者指漏出,常用于液体、气体等。
例句:①家中使用的天然气和液化气都有加臭剂,如果闻到一种难闻的臭鸡蛋气味,就代表有燃气泄漏了。
②他不怕病,而怕病中泄露了心里的秘密。
(3)装饰 妆饰
辨析:“装饰”和“妆饰”都有“使变美观”的意思。前者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常用于建筑物等。后者指打扮,常用于人。
例句:①屋里的布置很像欧化了的日本家庭,可是没有那些灵巧的小装饰。
②这欢快的歌舞和美艳的民族妆饰引得慕名而来的游客发出阵阵赞叹。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读出景物中的哲思之美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衬托山林的荒寂;(2)与下文写山村丰富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3)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作铺垫。
2.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它们有什么内涵
参考答案:
风 物 特 点 内 涵
小溪 清冽、养人 与人类声息相通
鼠 草 谦虚、纯洁、坚强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点缀、滋养 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 速长、最高 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 威胁、吓人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 难逃人的诡计 死亡的可怕
3.作者描绘的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人怎样的启迪
参考答案:(1)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2)自然将被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被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任务二】 品读语言的精妙之处
1.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一方面,引用古诗文名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引用古诗文名句表明人和人,不管时空把他们隔离得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2.如何理解“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的内涵
参考答案: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使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3.如何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参考答案:这一时刻,即1942年。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浩劫之中。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说的“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句话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2)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予我们的生命许多滋养。
课堂活动
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这个小山村真的消逝了吗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
观点一 消逝的小山村是指现实的小山村,它是真的消逝了。“战争”是这村落消逝的真正原因。人口骤减,房屋倒塌,成堆的尸骨,现在早已不能寻见,连“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
观点二 没有消逝的小山村是指历史的小山村,它仍然存在。纵然如今村民和动物都消逝,但山野仍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理趣——悠远的哲理沉思
冯至以诗人的审美眼光体验和描述平凡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意趣,进而阐发人生的哲理。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对人生的生死病苦兴亡之感慨,表现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首先文章题目就隐含“存在”的意涵。“消逝了”中的“了”,表示过去已经完成的动作。因而标题表明了文章中所描述的这个山村过去存在,现已虚无,即从虚无世界中的现存之物,通过时空的某种关联,追溯曾经存在的世界。
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点明了这种“关联”:“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关联”是多方面的,其触发点都是存在的事物:共同吃过的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的一条河里的水,共同担受过的一个地方的风雨,还有那条“引我走到过去”的路等,这些事物不仅存在于现实,还存在于过去。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关联”观,使得这篇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厚度,将历史和现实拉近,古人和今人交融,生与死相通。
【素材挖掘】
●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以诗入文,充满诗情画意。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这样说过:“世上的古城堡大多属于战争,但其中有百分之一能进入历史,有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有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其实,大自然中的诸事万物都如此,能激发诗情的也只有“万分之一”,还需要诗人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抓住这“万分之一”的诗意美。冯至恰是如此。
●路:古今文人都喜欢“路”,如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冯至赋予“路”更具体更丰富的历史内涵。文章中作者亮出“路”的意象,“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冯至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诱发了对历史的思索,从而思想从现在走向过去,再现了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山村。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A项,“赭”应读“zhě”。B项,“梏”应读“gù”。C项,“似”应读“s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⑤⑥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此处用错对象。②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③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④守正不阿:坚守正道,毫不偏袒;形容人公正不徇私情。该句意为其能坚守岗位,使用错误。⑤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该句中明显表示对未来的期许与希冀,使用错误。⑥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服务”不能用“万无一失”修饰,适用对象错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可推行。
B.语文教师如果看不到学生自身发展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一味让他们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C.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D.风景如画、传统建筑保存完好的村落,如今已成为都市人眼里的风景,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乡土建筑。
答案: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严格论证,小心试验,认真总结”。B项,中途易辙,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语文教师”,后一分句的主语是“考场满分作文”。D项,句式杂糅,“目的是保护传统文化、乡土建筑”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乡土建筑”两种句式杂糅。
4.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           ,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②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竹林,都在江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           ,就连我自己也在这闪闪的绿色之中了。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天空中的艳阳洒下金辉一片
B.谈吐学问,风趣渊博
大地像一块鲜艳的地毯
C.谈吐风趣,学问渊博
天空和地面整个绿成一片
D.谈吐的风趣,渊博的学问
碧绿的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
答案:C
解析:语句①注意横线前面“头发斑白,衣着朴素”的主谓句式。语句②描写的自然环境突出了一个特点——绿,故排除A、B两项;另外整个句子都属于静态描写,而D项是动态描写,且与下文“就连我自己也在这闪闪的绿色之中了”衔接得不够紧密,故选C项。
二、思考与探究
5.作者的译作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命的意义。”你认为,“寂寞”与“体验生命的意义”有关系吗 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略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