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语 文
2022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简短,
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文笔明丽峻洁,写景状物,多存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在哲学上,有《天说》《天对》等重要论著,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有《河东先生集》。
【了解背景】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相关链接】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词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既然已
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作出判断。
③字而幼孩
古义:养育。
今义:文字。
·
·
·
·
·
(3)重要虚词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理解委婉、含蓄的讽喻特点以及对比的写法
1.为何郭橐驼要自谓“橐驼”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驼”是驼背,让我们联想起因劳累而驼背的农民。“橐驼”本来有轻视嘲谑的意味,而主人公并不反感,反倒认为“甚善”,用以自称。郭橐驼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而不自卑自怜,显然是一位性情谐趣、不把无谓之事放在心上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不背任何包袱,凭借自己的绝技,一能让树木不怕移植,二能让树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让同行羡慕仿效。
2.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结合文章分析。
参考答案:
区别 郭橐驼 他植者
道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无
术 移植 本欲舒,培欲平,土欲故,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管理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
角度 正面 反面
【任务二】 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说理方式
1.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参考答案:先简要地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多个动词,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文章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参考答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
3.简要分析文章对比和类比的说理方式。
参考答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也有论述性的。叙事性的对比,有郭橐驼和“乡人”之间的对比,乡人用橐驼的身体缺陷开玩笑,给他取外号,而他自己却说“名我固当”,表现郭橐驼的乐观豁达;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尽管别人暗中效仿,但也种不出橐驼那样的树,说明橐驼的技艺高明;有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一种“顺性”,一种“动摇根本”,突出“顺性”的重要性。有论述性的对比,即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有通过问者之口所表现的“爱民”与“扰民”的差别,以此表明文章中心。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课堂活动
人们对文章由“养树”到“养人”表述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
提示:
观点一 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观点: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会使百姓受到祸害。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表现了作者写作思路的严谨。
观点二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缴纳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同时,加紧对下层人民的盘剥,致使民不聊生。作者由“养树”谈到“养人”,自然得出“烦令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巧用两“比”,主旨显豁
对比。对比可凸显事物的特点,突出事物的差别,强化说理的力度,收到不言自明的奇效。《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自道其种树之理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对比。郭橐驼的种树规律归纳为四个“欲”字句——“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揭示了种树的奥妙。而其他种树者“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显然扭曲、摧折了树的本性,以致产生“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是从种植“当”和“不当”这一角度所进行的第一重对比。文章还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这一视角予以第二重对比。从表面上看,郭橐驼“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乃至“其置也若弃”,似乎对种下的树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甚至近乎漠不关心了。殊不知,这是遵循树木生长的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而其他种树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实际上是阻遏、抑制树木自然发展的愚蠢行为,其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荒谬性。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理。
类比。本文不只是对科学的种树经验的陈述,在对比出种树之理后,醉翁之意在于讥刺官场之弊。柳公通过“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自然过渡到下文,引申到吏治上。本来种树与治民并无干系,但由“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一种树之理对应俗吏、庸吏扰民的种种情形,自然得出这种吏治违反了民生之本的结论。这样看来,“树”与“人”本质迥异,“种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依照规律而动,却是不二之理。两者类比,贴切自然,充分升华了主题,指斥了中唐繁政扰民的现象,告诫统治者应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文章巧用对比,突出种树之理;巧用类比,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豪强兼并掠夺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
薄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缴纳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民不聊生。
本文通过对比、类比所揭示的主题针砭当时社会苛政、繁政、乱政扰民的积弊,从中可看到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政治家急于用世以消除弊政的拳拳之意。
【素材挖掘】
●凡事有度:文章借郭橐驼之口,说明“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的道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但如果疼爱过度,“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就会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顺应天性: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在别人问起怎么能让树木长得茂盛的时候,这位种树的能人提出了八字箴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俗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的诀窍在于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育人也是如此。
●公仆精神:柳宗元在柳州度过的最后四年里,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安居乐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且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D项,病:困苦。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代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C项,与题干中“且”均为“并且”的意思。A项,将近。B项,姑且。D项,尚且。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故不我若也
C.理,非吾业也 D.然吾居乡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相同,均为宾语前置。C项,判断句。A、D项,省略句。
5.下列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柳宗元的留世诗文作品有600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诗歌清峻恬淡,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位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答案:A
解析:A项,“柳屯田”指的是宋代词人柳永。
二、思考与探究
6.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道,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你结合以上观点谈谈对素质教育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看法。
参考答案:略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