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一单元
1 氓
语 文
2022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了解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女性狭小的生活天地中,生活的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因此时有悲剧发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相关链接】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1)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词
4.记诵名句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人物形象分析
1.诗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敢于追求爱情与幸福、纯真温柔,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在不幸面前无奈、忍辱负重,坚毅刚强、勇敢决绝。
2.因为男子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也随之变化了。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爱恋中的天真少女。
第二阶段——悔恨中的劳苦妇女。
第三阶段——觉醒后的刚烈女子。
【任务二】 艺术技巧赏析
1.《氓》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1)女子婚前婚后的对比。
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后悔、伤心。
(2)“氓”婚前婚后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显得忠厚老实。
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暴躁冷酷,伪善负情。
(3)女子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子对爱情专一,“氓”对爱情怀有二心。
2.《氓》中三写淇水,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古代诗歌总是靠意象来抒情。诗中三次写到淇水,通过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1)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渡过淇水他们确定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2)后来,女主人公被遗弃了。作为弃妇,她又见到了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思绪,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么令人伤心啊。(3)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最后她坚强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其决绝的态度,令人敬佩。
3.《氓》中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称呼 感情变化
氓 女主人公最初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子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表示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
复关 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替人名,流露出热恋中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热烈思念
尔 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主人公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却也包含着嘲讽的意味
参考答案:
课堂活动
《氓》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联系女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分析,也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
观点一 我认为她会有幸福的生活。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强专情、勤劳的女性,她不像一般被遗弃的女子那样软弱,而是非常刚烈、清醒。氓用情不专,不懂珍惜,造成了女主人公的痛苦。所以,女主人公与氓离异后会有幸福的生活。
观点二 我认为她不会有幸福的生活。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的独立性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女主人公很能干,但这种依附性丝毫不会减弱。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前后呼应,有机整合
《氓》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之一。诗歌叙事严密,言浅意深,前后呼应的技巧将整首诗有机整合在一起。
1.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此前对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的描写相呼应。“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此后描写的氓背弃誓言之后的悲剧相呼应。桑叶未落的时候“其叶沃若”,与两人感情甜蜜,一切欣欣向荣的美好样子相呼应;一旦桑叶“黄而陨”,就像感情一样,一去不返,往日的一切只能变成回忆,女主人公也只能接受像被桑树抛弃的落叶一样的命运。
2.秋
“秋以为期”的秋天与“桑之落矣”的秋天,在时间上相呼应。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后来,恩爱不在,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与当年约定婚期的时间暗合,引发今昔对比的感慨。
3.誓言与实际
氓“及尔偕老”的誓言与实际生活中“老使我怨”的事实相呼应,氓的“信誓旦旦”与女主人公“不思其反”相呼应。正是因为氓的前后不一,言行相悖,直接导致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素材挖掘】
●自尊自爱:《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上演的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诗人们曾千百次把其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却绝不会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仿佛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诗中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女主人公形象。
●生命因责任而精彩: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求婚时道貌岸然地“抱布贸丝”,表现出一副忠厚老实相;新婚时又信誓旦旦地许下“及尔偕老”的诺言;后来却“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成为无情无义的负心汉。这一极不负责任的反面人物形象一直被人们唾弃。
爱默生曾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D项,反:违背。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食桑葚 B.犹可说也
C.士也罔极 D.隰则有泮
答案:C
解析:A项,“无”同“毋”,不要。B项,“说”同“脱”,摆脱、脱身。D项,“泮”同“畔”,边、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C项,“黄”,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B
解析:①代词,你。②代词,你。③代词,那。④代词,对方。
5.下列有关《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本称《诗》,据传是孔子撰写,汉代将它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B.《诗经》中的“雅”又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部分是贵族宴享时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31篇,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C.《诗经》中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对《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案:A
解析:A项,“据传是孔子撰写”错误,据传孔子曾经删减、整理《诗经》。
二、思考与探究
6.《氓》叙述了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结婚,婚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生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后,遭负心男子抛弃的故事。故事先写谈恋爱时感情的热烈,再写被弃后的冷落,表达了女主人公怨恨悲痛之情。读完全诗后,读者对那个背信弃义、二三其德的男子充满了痛恨,对女主人公充满了同情,认为造成女主人公被弃的命运,错误完全在那个“氓”。可有的人并不这么认为,谈谈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略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