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章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
(1)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是英国的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施旺和魏尔肖。提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2、意义:它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细胞的基础上,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调光圈;三调反光镜
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
(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三、【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结果:1、不同的细胞形态、大小千差万别。2、不同的细胞有共同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结论: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构成生命的元素
一、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种类:(1)最基本元素:C (2)基本元素:C、H、O、N(3)主要元素C、H、O、N、P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5)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注意:(1)细胞组成中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N,其中基本元素是C。
(2)人体细胞组成中的主要元素,鲜重:O>C>H>N;干重:C>O>N>H
(3)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用 ①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如核酸、蛋白质等。
②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缺硒导致患克山病。
3、研究意义(课标要求)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体特有的。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第二节 生命之源———水和无机盐
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一)水:
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人教版是60%-95%)是活细胞中含量 最多的物质。
2、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3、功能
自由水:
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③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④维持细胞的形态,保证代谢的正常进行。⑤为细胞生活提供液体环境;⑥具有较大的比热和汽化热,是生物体的温度调节剂。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4、转化:
(1)自由水 结合水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
在环境条件恶劣(如低温、干旱、盐渍)时,结合水的含量增多,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以适应不良环境。
(2)应用:
①种子的贮存:晒干种子是为了减少自由水含量,降低种子的代谢,延长种子寿命。
②低温环境下减少(填增加或减少)花卉浇水,可以提高花卉对低温的抗性。
(二)无机盐
1、存在形式: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2、含量:占细胞鲜重1%-1.5%。
3、功能 ①合成有机物及某些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原料。
如:Mg2+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PO43-是合成ATP、磷脂和核苷酸的原料、Fe2+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I-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哺乳动物血液中Ca2+浓度过低会出现肌肉抽搐(人教版)、过高会出现肌肉乏力现象等;缺少K2+时,番茄植株的老叶尖端和边缘会失去绿色直至干枯坏死。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如:酸性(HCO-3、PO43-等)、碱性(Ca2+、Mg2+等)离子的适当配合等具有缓冲作用。
④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如:K+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注: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
第三节 生物大分子
一、生物大分子的碳链骨架
1、碳原子能相互连接成链或环,从而生成各种大分子,这些结构称为有机化合物的 碳链骨架 。
2、组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个有机化合物称为 单体 ,生物大分子则是由单体聚合成的 多聚体 。
二、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一)糖类1、元素组成:由C、H、O 3种元素组成。
2、种类
概 念
种 类
分 布
主 要 功 能
单糖
不能水解的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动植物细胞都有
组成核酸的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C12H22O11
水解后能够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
蔗糖
植物细胞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个单糖分子的糖
淀粉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糖原
动物细胞
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3、转化关系:
二糖或多糖 单糖
功能:
主要功能: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其他功能:糖类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二)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有些还含N、P等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不同的脂质在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共同的特性是通常都不溶于水。
3、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种子中含量丰富。)
固醇类: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功能。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三)蛋白质
1、元素组成:除C、H、O、N外,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或P。
2、含量: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
3、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氨基酸的种类: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人教版:将氨基酸分为两类: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可以合成的。(12种)
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8种)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3)氨基酸的判断: ①同时有氨基和羧基②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
4.形成:许多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
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形成的肽链。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5.计算:
(1)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计算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 肽链条数。
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量-脱去的水分子数×18
(注意:有时还要考虑肽链之间形成化学键导致的分子量的减少)
6.功能:
(1)结构功能: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羽毛、头发、肌肉、蛛丝等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2)调控(节)功能:如激素等能调节、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遗传信息的表达。
(3)催化功能:如酶。
(4)运输(载体)功能: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脂蛋白将脂质从肝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
(5)信息传递功能:(人教版)如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的糖代谢等。
(6)免疫功能:如抗体。
小结:蛋白质的功能还有很多。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生物催化剂——酶
1、酶的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是RNA)。
2、酶作用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性(作用条件温和型),如温度、Ph值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注: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4、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五)核酸
1、元素组成:由C、H、O、N、P 5种元素构成?
2、基本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G、C)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G、C)
3、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
类别
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化学成分
碱基
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
T(胸腺嘧啶)
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分布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存在)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有少量存在)
结构
一般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一般是一条核糖核苷酸长链
(单链RNA不稳定,易发生突变)
功能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4、生理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教版)
5、生物体中DNA和RNA比较: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
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
DNA和RNA
只有DNA
只有RNA
遗传物质
DNA
DNA
RNA
举例
细菌、真菌、动物、植物等
大多数噬菌体
烟草花叶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HIV)、流感病毒等
(六)染色活颜色反应有关的实验专题
实验内容
所用试剂
实验结果
还原糖的检测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检测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脂肪的检测
苏丹Ⅲ或苏丹Ⅳ
橘黄色或红色
淀粉的检测
碘液
蓝色
观察线粒体
健那绿
黄绿色
观察DNA
甲基绿
绿色
观察RNA
吡罗红
红色
观察染色体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紫色或红色
酒精的检测
重铬酸钾(橙色)溶液
在酸性条件下遇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CO2的检测
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细胞的物质代谢 第一节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 果胶 。
渗透作用
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主要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膜上含量最丰富的脂质是磷脂。
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6、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8、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方式
浓度
载体
能量
举例
意义
被动运输
自由
扩散
高→低
×
×
O2、CO2、水、乙醇、甘油、小分子脂肪酸
只能从高到低被动地吸收或排出物质
协助
扩散
高→低
√
×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
运输
一般低→高
√
√
各种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
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并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胞吞(内吞)作用: 实例:白细胞吞噬大肠杆菌,变形虫吞噬有机颗粒。
(2)胞吐(外排)作用:实例: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够渗透失水和吸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第二、三、四节 细胞内物质的合成、转运以及废物的运输
一、核糖体(无膜结构,含rRNA):有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中
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分布:动、植物细胞。(注:其他细胞,包括原核细胞也有)
二、内质网(无膜结构)分布:动、植物细胞。
结构:由膜构成的复杂结构,广泛分布在胞质溶胶内。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内质网腔与内、外两层核膜之间的腔相通;有的细胞中内质网膜与细胞膜相连,有的细胞中内质网膜与线粒体外膜相连。
功能:①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膜上有多种酶,有利于化学反应进行;
②合成和加工蛋白质(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三、高尔基体(单层膜结构) 分布:动、植物细胞
结构:由扁平小囊和小泡组成。
功能:①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②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形成有关;③加工和转运来自内质网蛋白质,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溶酶体(单层膜囊状结构)分布:动、植物细胞。
产生部位: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产生的
功能:含多种水解酶,是“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经过:
核糖体 内质网(粗加工) 囊泡 高尔基体(细加工) 囊泡 细胞膜 细胞外
胞质溶胶:又称为细胞质基质,是包围在细胞器外面的半流体物质。
第四章 细胞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一、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的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物体内: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多糖是淀粉
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多糖是糖原,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光能
2、ATP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点:
中文名:三磷酸腺苷 简称:ATP
结构简式: A-P~P~P(A :腺苷 P:磷酸基团 ~ :高能磷酸键)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ATP水解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为各种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ATP的形成途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植物合成ATP的场所:叶绿体、线粒体和胞质溶胶
(2)动物和人合成ATP的场所:胞质溶胶、线粒体
5、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注:该反应式向右表示ATP水解,向左:表示ATP合成,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6、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1)A点表示在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的ATP。
(2)AB段表示随O2供给量逐渐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来的能量明显增多,ATP产生量随之升高。
(3)BC段表示O2供给量超过一定的范围,ATP的产生量不再增加,因为有氧呼吸产生ATP的过程还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如酶、ADP、Pi等。
第二节 能量的获得
一、叶绿体(双层膜细胞器)
1、分布: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少量DNA和RNA
2、结构:由双层膜、类囊体、基质构成(许多类囊体叠合构成基粒),在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基粒之间的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3、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
(1)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无水乙醇等)形成色素溶液。据此原理可以提取色素。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据此原理使各色素分离开来。
2、过程:
提取色素 制滤纸条 滤液划线 色素分离(纸层析) 观察结果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如下图:
(橙黄色) 最快、最窄
(黄 色)
(蓝绿色) 最宽
(黄绿色) 最慢
①从色素带的宽度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知再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4、实验疑难点拨:
丙酮(或无水乙醇)的用途是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石英砂(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5、实验成功的关键:
叶片新鲜,颜色要深绿,含有较多色素。研磨要迅速、充分。
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以防止色素带重叠。且要重复2-3次,以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更加清晰。
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2)叶绿体中的色素
1、位置: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2、种类: 叶绿素: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功能: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绿色大棚光合效率最低。
光合作用: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1、光反应阶段:条件:有光 、色素、酶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物质变化:① 水的光解:2H2O 4H++O2 ② ATP的合成:
③NADPH的形成:NADP++H+ NADPH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碳反应(暗反应)阶段:条件:有光和无光 、酶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还原: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光反应与碳反应的联系:
(1)光反应是碳反应的基础,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了NADPH和ATP;碳反应为光反应提供了ADP和Pi。
(2)没有光反应,碳反应无法进行;没有碳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光照强度:
图1:表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超过一定的强度,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加快。(图中S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最低光照强度,Q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图2: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A点即表示植物呼吸速率。
AB段表示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B点表示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称B为光补偿点。
BC段表示随光照强度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C点对应的CO2吸收值表示表观光合速率)
应用: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比较低,如虚线所示,在林生产上间作、套种、林带树种的配置,合理采伐都要考虑阳生植物要给予较强的光照,阴生植物不需要太强的光。
(2)CO2浓度:
图1: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超过一定的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加快。(图中S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最低CO2浓度,Q点对应的CO2浓度称为CO2饱和点。)
图2:A点表示CO2补偿点,即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时的CO2浓度。
AB表示随CO2浓度增加,光合作用不断增强,到B点以上不再加强了。B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CO2饱和点。(B点对应的CO2吸收值表示表观光合速率)
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增施农家肥等措施适当提高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3)光质:光质不同也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复色光(白光)>红橙光>蓝紫光>绿光
(4)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 曲线分析:温度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② 应用:温室栽培时,白天调到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冬天适当升高温度,夏天适当降低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夜间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能量转换与释放
一、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分布:动、植物细胞。特点:含少量DNA和RNA
结构: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以内是线粒体基质。
功能: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与基质中有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进行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有人把它比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主要是指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或分解为一些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且伴随着能量释放生成ATP的过程。
1、细胞呼吸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1、概念: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C6H12O6 酶 2丙酮酸 + [H](少量)+ 能量(少量)场所:胞质溶胶(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 丙酮酸 + H2O 酶 CO2 + [H] + 能量(少量) 场所: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 [H] + O2 酶 H2O + 能量(大量) 场所:线粒体内膜
(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及元素去向: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细胞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注:1mol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后,共释放出约2870kJ的能量,其中约有1161kJ储存在ATP中,可形成约38molATP)
无氧呼吸
1、概念: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需氧气(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场所:胞质溶胶(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场所:胞质溶胶(细胞质基质)
或 丙酮酸 酶 C3H6O3(乳酸)(动物、人、乳酸菌等,另外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
(注意: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1mol葡萄糖→2 molATP,第二阶段没有能量产生。)
3、总反应式: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酒精发酵)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乳酸发酵)
4、意义:
(1)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2)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特别提示】
①相同呼吸底物、不同呼吸类型、代谢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生物体内的基因不同。
②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
③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也称为发酵,但动植物的无氧呼吸不能称为发酵。
④在分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物质变化的数量关系时有如下规律:
O2吸收量= CO2释放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O2吸收量< CO2释放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多余的CO2来自无氧呼吸
酒精量=CO2量→只进行无氧呼吸
酒精量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
(1)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最适温度(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
(2)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O2浓度越高,有氧呼吸强度越强。O2抑制无氧呼吸。
(3)CO2浓度: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CO2浓度增加,细胞呼吸速率下降。
(4)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强。
第五章 细胞的信息传递
一、细胞核(真核细胞)——系统的控制中心
1、结构: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组成。
(1)核膜:双层膜,膜上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核膜上还有多种酶。
(2)核仁:细胞有丝分裂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核糖体中的RNA来自核仁。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核仁。
(3)染色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注: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2、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概念: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系统之间的联系
①相似性: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种类上基本相同,都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②差异性:各种生物膜在组成成分的含量上有显著差异。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膜中糖类含量较多。
细胞的增殖
二节 体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
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和细胞也不是越小越好的原因(人教版)
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1)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就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从而引起细胞分裂。
(2)受细胞核中DNA数目的限制。一般来说,细胞核中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的,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从而引起细胞分裂。
2、细胞不是越小越好的原因:据估计完成细胞的各项功能至少需要100种酶,每个酶促反应须占有直径约50nm的空间,每个核糖体直径为10-20。
(二)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和遗传的基础
(三)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 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主要方式。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相关的一种细胞分裂的方式。
(四)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2、分期:(1)分裂间期(90%-95%):细胞周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此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2)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过程,人为的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细胞的无丝分裂
1、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但有DNA的复制)
2、举例:草履虫、蛙的红细胞等。
3、优越性:分裂过程简单,耗能少,分裂迅速,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功能(转录)仍可进行(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核不能转录)。
三、细胞的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的过程: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DNA分子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附:细胞分裂“间期”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时期,它分为三个时期:G1期、S期、G2期。
G1期:是RNA和蛋白质合成旺盛的时期。S期: 进行DNA复制。G2期:有活跃的RNA和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前期:①丝状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2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排列散乱)
②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③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两体出现膜仁消)
中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中集丝粒赤道板)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形成两组均等的染色体。(姐妹分家到两极)
末期:①到达细胞两极的染色体逐渐变为丝状染色质,同时纺锤体逐渐消失。②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③细胞膜从赤道板处向内凹陷,一个细胞缢裂成两个体积基本相等的子细胞。(两体消失膜仁现)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不
同
点
间期:
中心体复制
有
无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的分割方式不同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相
同
点
间期
染色体完成复制
分裂期
染色体平均分配
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辨别
(1)看有无细胞壁:动物细胞一般画成圆形,外面代表细胞膜;植物细胞一般画成长方形,外面代表细胞壁。
(2)看有无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要画出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不能画。
(3)看细胞的分割方式:动物细胞后、末期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不向内凹陷,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最可靠的方法)
4、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注意如果是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则数目下降均发生在末期结束)
5、有关细胞器在有丝分裂中的功能
核糖体:合成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和细胞内蛋白质。
高尔基体:合成多糖类物质,末期参与植物细胞板的形成,进而形成细胞壁。
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前期发出星射线,组成纺锤体。
线粒体:为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纺锤丝收缩、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等提供能量。
6、有丝分裂的意义: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结果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子细胞具有和亲代细胞相同数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这保证了亲代与子代细胞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7、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1)常规表示方法(扇形图、直线图、曲线图)
注:方法一:顺时针AB+BA(即顺时针A→A)为一个细胞周期。
方法二:AB+BC或CD+DE为一个细胞周期。方法三:AB+BF或FG+GK为一个细胞周期。
【特别提示】
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②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一,但都是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
③细胞分裂能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成反比,早期胚胎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成熟的细胞一般不分裂,不具分裂能力;
第三节 细胞的癌变
(一)癌细胞的概念: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其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癌细胞的特征:
1、能无限增殖。(原因是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
2、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原因是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使癌细胞间黏着性下降)
3、能够逃避免疫监视。 4、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三)细胞癌变原因:
1、原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
2、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另外,癌症的发生与心理状态也有的关系。
(四)我国的癌症防治
癌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1)传统方法: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指用放射线治疗癌症。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指运用药物治疗的方法。
手术切除:优点是能最快地切除癌症原发病灶,对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如胃癌、肠癌、食道癌。
(2)现代方法:以基因或基因组为治疗或矫正对象的基因治疗。
(五)癌症与肿瘤的区别
1、肿瘤:机体某些组织的细胞与其他细胞生长不协调,表现为病理性异常增生的一个不正常的组织块,医学上称为肿瘤。
2、肿瘤的种类: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转移,逐渐增长时仅是压迫周围组织。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易转移,可以向周围扩散,破坏周围组织。
3、癌症:指的是恶性肿瘤。
细胞的分化、凋亡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特点:稳定性(不可逆性) 持久性 普遍性
3、结果:形成不同种类的细胞。
4、意义:(1)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2)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5、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注意: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6、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使细胞种类的增加;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数目的增加(注: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使细胞体积增大)
联系: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越低。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原因:细胞中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3、实例:(1)植物组织培养
①方法
②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动物细胞核移植
①方法:细胞核移植→胚胎早期培养→胚胎移植→新个体 ②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4、细胞全能性大小的判断: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膨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②线粒体变大且数目减少(呼吸速率减慢);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度减慢,增殖能力减退;④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⑤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⑥细胞内色素沉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四、细胞凋亡
1、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2、意义: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3、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坏死是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原核细胞与非细胞生物体
一、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不
同
点
本质区别
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质
有唯一细胞器核糖体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举例
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无细胞壁)
动物、植物、真菌
相同点
①都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②都有与遗传关系密切的DNA分子
非细胞生物体——病毒
1、结构:由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构成。有些病毒外还有囊膜。
2、病毒的种类:
(1)按核酸的不同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2)按宿主细胞的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