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2010-201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模拟语文考试及答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地区2010-201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模拟语文考试及答案(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6 1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0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九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模拟题㈡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qiào) 瑰宝(guī) 诘责(jí)  侃侃而谈(kǎn)
B、嗤笑(chī) 栈桥(jiàn) 恣睢(suī) 探骊得珠(lí)
C、脉络 (mài) 涸辙 (hé) 皱缬 (xié)  万恶不赦 (shè)
D、瞬息(sùn) 蓦然(mò) 尴尬(gān) 明眸善睐 (lài)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然,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B.“要是书店愿意的话,”他说:“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也给后代看看,我们曾经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C. 西方人似乎爱听杜鹃声,所以有“小杜鹃”歌。
D. 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 即使只是一点小错误,我们也不应等闲视之,因为它可能酿成大错。
C.风暴让许多人在大海中丧生,小船的残骸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D.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植和使用桐油了。
B、从空中鸟瞰城市,立交桥和公路网络往往便成为审美中最重要的对象。
C、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D、目前一些学校成立的学生行为自律仲裁庭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别开生面的教育手段。
5指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薄暮冥冥(迫近) 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佳木秀而繁阴(秀丽)
B、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尉果笞广(用竹板打)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C、朝而往(连词,表修饰) 不复出焉(从这里) 居庙堂之高(助词,不译)
D、猛浪若奔(奔腾的骏马) 属于作文以记之(嘱咐) 才通人(通过)
6、为下列打乱了顺序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
②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
③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④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
⑤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⑥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
A.⑥③①②④⑤B.③①⑥④⑤② C.③⑥②④①⑤ D.⑥④⑤②①③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一、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7、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4分)
竣工 取谛 闲情逸致 耳闻目赌 重峦叠嶂 不醒人事
掂量 恭维 葱笼茂密 漫不经心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错 字
订 正
8、根据课文及名句默写 :(9分)
(1) ,君子好逑。
(2)根之茂者其实遂,
(3) ,不拘一格降人才。
(4)登斯楼也,则有 , , ,其喜洋洋者矣。
(5)鲁迅有一句名言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要大胆创新,不要闭关自守。这句是
(6)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满怀理想的年代,我们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憧憬,请你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表现理想抱负的诗句: 。
9、阅读诗歌《木兰花 》回答问题(8分)
木兰花(宋·宋祁 )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1)、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3分)
(3)、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说说这幅漫画的含义(3分)
回家的感觉真好
含义:
11、名著阅读(4分)
(1)《格列怫游记》中,作者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有两大阵营: 和
(2)离开飞岛国后他到了“拉格多”,那里的学校教学很奇特,比如:①

12、综合性学习与探究(7分)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姜堰四中九年级计划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撰写一句十五字以内的宣传标语:(2分)
(2)调查小组的同学发现:不少人认为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呈现在人们面前,图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的好处多多。所以应该多读图,少读文。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3)不少同学缺少读书的兴趣和科学的读书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向大家推荐一条关于读书的名言和一种实用的读书方法。(3分)
13、阅读下面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如果你将参加“校信通”举办的“一个字一个词用汉语描述2009年的世界、中国或泰州”的主题活动,你会选用哪一个字或词来描述2009年的世界、中国或泰州的热点?并说明你的理由。(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 2008的中国:捐-------在汶川的赈灾中,中国人民捐出金钱,捐出热血,捐出意志,捐出真情,捐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1)2009的世界:


(2)2009的泰州:

二、阅读理解
(一)楚人养狙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帷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狙(jū):猕猴。②部分:此处指分派。③寤:同悟。④术:权术。⑤道揆:法度,准则。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山之果,公所树与( )(2)其夕,相与俟狙公寝 (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2分)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2分)
16、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2分)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7、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3分)
18、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9、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三)登黄鹤楼
历史变迁,春秋数易。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耗资之巨,气势恢宏而鼎盛得很,则是今天的这一座了。
古时的黄鹤楼是文人骚客聚首之地。五月登楼,望短笛之梅,落瓣于芙蓉雪浪;九月凭栏,看长亭之柳,系舟在米市渔街。弄笔者对此各有各的感悟:托兴寄情,写忧患文章者有之;叹乡关无觅者,更是不少。
今天登楼的人,旺季时如蚁聚。然而在这里发思古幽情的,却没有几个人了。人们当然不必追寻汉朝的黄鹤翩然何处,唐代的白云又飘向哪里。鸡犬桑麻的往事,早已失落在满楼喧响的迪斯科舞曲中。夹杂在旅游的人群中,我也好几次登高这高拔的仿古建筑,临观苍茫河汉,回之望之,歌之啸之。
人的视觉世界建立在两种经验之上:重力线是垂直的,水平线与它直角相交,成十字架结构。九省通衡的武汉,正是在这十字架结构的交叉点上。万里长江自西向东,京广铁路自北向南,两条大动脉在黄鹤楼前的长江大桥交汇,车骑舟航,达至东西南北。而漫步黄鹤楼的高层回廊,亦能任乱发飘然,把四面江山看个痛快。
倚楼西望,苍茫一片。乃是莺飞草长的江汉平原。这云梦大泽的遗址,上有碧水千湖。牧歌与渔歌揉成的水彩平畴上,更有一水横来。涌入楚地的长江,开始有了大气魄。溯江而上,在进入南津关,探奇二百里三峡,继而去巴蜀买醉、天府搜神之前,不妨先来欣赏葛洲坝的水利枢纽工程。鬼斧神工,耸大江铁门;经天纬地,锁高峡洪波。好一幅精美绝伦的智能风景画。更有旋转于江心的巨型水轮发电机,让你体会到现代化进程的宏伟。
凭栏东眺,拍天而去的长江早已挣断了西塞山前的千寻铁锁。轮船穿梭在吴头楚尾,往返穿过迷蒙烟雨,当然也有二十四番花信。如果在黄花初吐,紫蟹才肥的季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大小游船就多于过江之卿了。十年改革中的经济建设,正在改变金粉故都,烟雨六朝的江南情状。金山寺没有了法海,寒山寺远度的钟声,已滤成旷古的忧愁。买舟而去的游人,可在江浙的莺花月露中,乐成一尾春江上的活泼泼的游鱼。
在黄鹤楼上引颈面北,胸中顿生侠气。在古典的中原大地上,是谁在黄河的左岸磨剑 又是谁在萧萧的易水上放歌 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他们的忧患意识凝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情结。中原逐鹿,多少人逐老了青春,多少代又逐瘦了国脉。这一头政权之鹿,吸纳了数千年的中原精气,跃过一个又一个洛漫着雾障的历史陷阱,最后终于纵身一跃而上天安门城楼,化为五颗金星,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系中闪射异彩。现在,一场新的中原逐鹿战又开始了。不过,人们逐的不再是政权之鹿,而是经济之鹿。这一只鹿,再一次凝聚全民族的信心和力量,跳跃在中原大地崭新的地平线上。
当我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南方,俄项中,一颗心已随着呼啸而去的火车,越洞庭烟波,过潇湘峻岭,载欣载奔,去南粤的椰林燕雨中,体会新世纪的大氛围。南国多山,山生雾,雾生神秘,神秘而生智慧。智慧则如南国山外的海。在这片海中,中原之鹿更化为拨浪长鲸。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它仪态万方,锦麟游泳。奴风回溜,概莫能阻。在一个春天,它忽然一口气吐出十四颗明珠,在古老的东方海岸,串成了一条光芒四射的黄金项链一一这是我们民族新的自豪。
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宽。与楼相对,汉阳的电山之侧,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古琴台遗址。龟蛇对峙,控扼长江;一琴一鹤,隔江呼应。然而我眼前翩趾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在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当跨鹤巡天的仙人了。要么做中原的逐鹿英雄,要么做大海上的骑鲸勇士。当然还有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在黄鹤楼上看帆船。但这种人毕竟很少很少。至于我,虽不能逐鹿骑鲸,甘当勇士们的知音,自觉幸甚至哉!
21、本文主要写了四幅画面〔西、东、北、南),作者主要突出它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3分)
22、结合全文分析“然而我眼前翩跹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这一句的意思,作者通过这篇散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
23、本文重点写登楼所见,可文章开头1一一3自然段却谈古道今,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24.请简要分析本文谋篇布局的技巧或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分条说明)(4分)
三、作文(60分):
常在外国电影中看到,当一个人遭遇不幸而独自徘徊或静坐时,便有一个熟悉或陌生的 人走过来询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样的情节,你在现实中遇到过吗?请以“我能为你做点什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现代社会中如何“学会倾听”和“给予帮助”。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B 6、C 7、缔 睹 茏 省 8、略9、(1)水波、绿杨、红杏。(2)同意。“闹”字以动写静,运用了“通感”。 化视觉为听觉,春景是视觉画面,“闹”是听觉感知,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3)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10、讽刺了有些国民素质较低,不注意公共道德卫生,不讲文明。11、(1)高跟党、低跟党。12、(1)字数合适,无语法错误,切中活动主题即可。示例:好读书,读好书,为人生奠基。(2)示例:我认为应该多读书,多读文字资料。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更具体深刻地理解、体会和感悟。有利于我们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读图上将会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下降。言之有理即可。(3)关于读书的名言即可。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方法可以从多方面来说,方法可行即可。如:结合自己的经历,加深对书籍内容的感知感悟。13、略14、(1)树:种植。(2)俟:等待。15(1)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依靠他并被他驱使呢?(2)世上也有依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16.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17、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18、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9、①“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20、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21、自然与智能精美绝伦画卷;繁华与欢快的场景;政权更迭到经济决策的转变22、作者描写自然之景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叹祖国的沧桑,赞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喜悦、自豪而又对祖国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乐观的感情。23、作者通过叙述古人登楼的思远怀亲、忧时伤世哀婉低徊情调与今人的体闲娱乐之趣,为下文抒写个人登楼感怀作铺垫,引出作者独有的情怀。同时作者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更突出强调了文章高亢而豪迈乐观的情调。24、谋篇布局:1、通过作者的见闻、观感和联想把儿幅画面有机地组织起来,以所见所想所感构成文章的线索。2、以空问方位的变化为顺序多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了中国的变化。3、现实与历史对照。既有眼前自然美景,又有现实社会生活画面,更有丰富的联想,由今溯古,由古衬今,写古颂今,两者交相辉映,充实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文章中心。。4、登楼探胜与作者心灵的感悟、精神的探寻交融在一起,景中有情,物我两融。5、结构严谨,段落安排有一种建筑美。首尾呼应,由黄鹤楼的历史沿革,昔日人们登楼所感开篇到作者收回思绪,重回黄鹤楼头,使得全文浑然一体,增添了无穷的美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