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3 16:0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古诗词诵读
语 文
2022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诗今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乱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敌寇。男子汉本来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皇帝又特别给予褒奖恩宠。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传羽书飞奔瀚海,匈奴单于打猎,火光已照到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地,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战士在战场上生死各半,统帅依然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战士越打越少。统帅身受朝廷恩宠厚遇却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战士离家守边不知道多少年了,思妇自丈夫出征应该一直在啼哭吧。思妇在故乡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极远之地苍茫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凄凉的刁斗声。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有斑斑血迹;历来志士为气节献身,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你没看见在战场拼杀多惨苦,到现在还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诵读提示】
诗大体可分为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给予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2段八句写战败。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3段八句写被围。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写死斗。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
思考“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营造出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古诗今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江娥挥泪于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长安城里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碎裂,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使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月光变得温煦;二十三根弦高弹轻拨,使地位最高的神仙为之感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玉兔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湿漉漉。
【诵读提示】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二、三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乐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第四句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箜篌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箜篌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乐声中,以至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一词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第六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
思考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诗今译】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觉得自己还是庄周,因此困惑不已;望帝把思恋爱慕的情怀寄托在杜鹃哀切的啼鸣之中。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 即使在当年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助对形象的联想来显现诗人内心深处难于直抒的千般情怀以及诗人沧海一世所有不能明言的万种体验,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这是对传统比兴手法创造性的发展。颔联和颈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着;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思考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典故 对表现人物感情各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古诗今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我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诵读提示】
全诗紧扣一个“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部分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首联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事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颔联写的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的战斗。作者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诗人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尾联亦用典明志,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一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一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思考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参考答案: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