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语 文
2022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练习思考与运用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出身于雅典的名门贵族。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受教于苏格拉底。他曾游学外地,约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高等学院,此学院一般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亚里士多德亦曾就学于此。柏拉图的学说对于欧洲的哲学与整个文化发展,影响深远。著有《柏拉图对话集》《理想国》等作品。
【了解背景】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他们买通了狱卒,为他制定了详细的逃走方案。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作为雅典公民的他应该履行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来自他最爱的雅典人民对他的宣判。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之后,在狱中度过了三十天。延缓执行处决是由于宗教礼仪方面的原因。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狱中言论的著作。约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相关链接】
1.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对话体。在西方历史上,对话体是最早出现的学术语体之一。用对话的形式去解说深邃的思想,根据希腊语文学家的考证,早在苏格拉底之前就已盛行。这种追问真理的方式浸润已久,早已渗透到希腊语言中去了。“辩证法”在希腊语中意思为“对话”或“谈话”。古希腊哲学家们将“对话艺术”作为推理的一种方法。
柏拉图为我们提供了对话运用的典范。他留下的对话体形式著作有30多篇,比较公认的有25篇。如《小希庇阿斯篇》《伊安篇》《普罗泰戈拉篇》等。其对话涉及本体、认识、政治、伦理、国家学说等多方面的问题,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他的对话体著作中,主要对话人物是苏格拉底,与之对话的往往就是篇名指出的人。除了记录苏格拉底的思想,柏拉图也会借助对话者来表达他本人的思想。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戏言:随便说说并不当真的话;开玩笑地说。
(2)异议:不同的意见。
(3)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4)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损害 伤害
辨析:“损害”,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伤害”,使身体组织或思想感情等受到损害。“损害”着重于使损失。程度较轻,多半是局部的。“伤害”着重于使受伤。程度有轻有重,轻的指局部的,重的指全体的。
例句:①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人体基因科研活动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②大家总觉得盐多点儿菜才有味儿,殊不知,当这一“盐”“不合”,就会伤害到你的胃。
(2)畏惧 敬畏
辨析:“畏惧”,害怕,突出的是“怕”。“敬畏”,又敬重又畏惧,词义范围广一些。
例句:①面对敌人的屠刀,刘胡兰没有丝毫的畏惧。
②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那么他做起事来就没有了尺度。
(3)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辨析:“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例句:①任何企业依法索求自己合法、合理的利益,这是无可非议的,所有人都会同意。
②青春崇拜是影视产业最大的潜规则,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张扬青春”却不应该脱离基本现实框架。
研习讨论与鉴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分析文章思路,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本文共计49段(一人一次发言计一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27段第一句话),针对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的第一个理由进行驳斥,主要讨论人应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真理本身。
第二部分(第27段第二句话~第34段),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第三部分(第35~49段),主要讨论的是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之标准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对正义没有特殊性的阐述。
2.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逃离监狱是不正当的行为
参考答案:把自己投入监狱的是雅典人的意愿,尽管雅典人把他关进监狱甚至判处死刑是不正当的行为,但是,他也不会以不正当来回报不正当,因为这是邪恶的、可耻的行为。
【任务二】 赏析文章特色
1.苏格拉底提到“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是苏格拉底运用的类比手法。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只有听从内行人的意见才能不损伤身体,同理,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只有遵从真理,才能使自己活得好。
2.文中苏格拉底的一系列问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以自己的提问,带动对方的回答,引导格黎东的思维走向苏格拉底需要他走向的轨道,从而达到劝说对方的目的。②以问题串联全文内容,完成自己思想的表述。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本文是苏格拉底与学生格黎东的对话的记录,因此,口语性较强,语言短小简约,不重文采。整篇文章以人物对话的推进而完成,不讲求篇章结构,文章前后的衔接是由人物对话内容串联的。
课堂活动
孔子和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他们都是出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对话式的教学形式,请讨论探究两者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本题有一定难度,应结合《论语》与本文的内容加以揣摩与思考,可分析两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不同之处。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助产术式论辩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将一般性从特殊事例中归纳出来,认为一般先于和高于特殊,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格拉底自比助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素材挖掘】
●坚守信仰。苏格拉底因受到“不敬神明”罪名的指控而被雅典民众大会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劝他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安排了完美的逃跑计划。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他说:“我如果逃跑了,这些关于判处我死刑的法律就得不到执行,民众大会以后就没有权威了。假如民众大会通过的决议和法律得不到执行,没有权威,我们雅典城邦也就危险了。所以尽管判处我死刑是个冤案,但民众大会既然已作出了决议,我就必须服从,我要以服从死刑的方 式,来维护民众大会的法律,树立法的神圣和权威。”这是苏格拉底的法律信仰,他认为提升法的权威,让所有人信服法律是城邦国家生存的唯一途径。也许现在有人觉得他的枉死不值得,但不可否认,他的法律信仰成就了罗马法几千年的熠熠生辉。
练习思考与运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吓”应读“hè”;B项,“褒”应读“bāo”;D项,“弄”应读“lònɡ”。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苏格拉底声称,一册好书,能够 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出他的挑剔,他的 ,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的目光的 。
A.引诱 如饥似渴 锐利
B.诱惑 饥不择食 渴求
C.驱使 迫不及待 迷离
D.伴随 手不释卷 深邃
答案:A
解析:“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饥不择食”,比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选择。“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手不释卷”,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由句中的“他的……他的……他的……还有他的……”可知这是一个排比句,因此第二处应选与“求知的贪婪”相对应的词,在所提供的四个成语中,只有“如饥似渴”合适。由此可以确定A项正确。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B.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 都需要充分论证。
C.是谁让你来的 你来这儿到底想干什么 你头脑中还有没有组织纪律性
D.王凯的爸爸刚一回来就问:“怎么了,你 ”
答案:B
解析:B项,问号应改为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B.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答案:A
解析:B项,不合逻辑,误用否定词,删掉“切忌”或“不要”;C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工作”后面加上“意见”;D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该把“也要”改为“都要”。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C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横线处的句子要与前面“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分别相应,因此②⑥③应连在一起。④应该承接前面的句意,放在最前面;②⑥③又可视为三个层次,与后句的“三层功夫”衔接。利用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
二、思考与探究
6.在苏格拉底看来,即使被人们误解、嫉恨、污蔑,要他放弃正义,那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他还活着,他还自由,他便会一直向正义前行。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无数为正义而奔波的甚至牺牲生命的人,试举出几个。
答案:略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