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的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事件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串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 还是担心丈夫 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 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 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答案:D
解析:A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于文无据。B项,说法绝对,材料一中“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可见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C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存有差别,材料三中有“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材料三中“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可见小说语言也是体现诗性的一方面。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答案:B
解析:A项,“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材料二中“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可见小说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始终存在的。C项,以偏概全,材料三中“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可见除了人物刻画外,景物描写也是一方面。D项,“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文中无据,材料三中“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侧重对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3分)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答案:D
解析: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是“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A项,无景物描写;B项,无景物描写;C项,无人物刻画,也体现不出移情入景。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发掘人物的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
解析:“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法;“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属于引用,故得出引证法;“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此处对“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进行举例,属于例证法。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呈现出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然后到材料中找到有关“诗性”特征的句子,再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③”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我国。②科斗子:小蝌蚪。③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答案:A
解析:A项,由文中“这应该是真实的”可知,“我”不是不认同,但因为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情节曲折生动,明快而又深沉,在饶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
B.小说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富有表现力。如盲诗人在夏夜里独自在卧榻上怀想缅甸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许多地方有象征意义。“沙漠”是社会现实的象征,而北京“没有春和秋”,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指自然气候,而是含有双关意义,即也隐喻着社会。
D.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爱罗先珂想排遣寂寞却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他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答案:A
解析:A项,“情节曲折生动”有误,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散文特色,细腻温婉,情节性不强。
8.请简要概括爱罗先珂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童心未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②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神奇。③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
9.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遍地音乐的缅甸之夜的生意盎然,反衬出“连蛙鸣也没有”的北京夏夜的寂寞荒凉;②“我”因习以为常对环境感觉的迟钝,反衬出盲诗人的敏感;③对“俄罗斯母亲”的渴念,反衬出盲诗人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失望;④鸭子在“沙漠”上的叫声,反衬出比无声更“寂寞”的世界。
解析: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了解了反衬的特点,便于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定方,冀州武邑人也。父邕,大业末,率乡闾数千人为本郡讨贼。
定方骁悍多力,胆气绝伦,年十余岁,随父讨捕,先登陷阵。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领兵,破贼首张金称于郡南,手斩金称,又破杨公卿于郡西,追奔二十余里,杀获甚众,乡党赖之。后仕窦建德,建德将高雅贤甚爱之,养以为子。雅贤俄又为刘黑闼攻陷城邑,定方每有战功。及黑闼、雅贤死,定方归乡里。
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狼狈散走,余众俯伏,靖军既至,遂悉降之。军还,授左武候中郎将。
永徽中,转左卫勋一府中郎将,从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征贺鲁,为前军总管。副大总管王文度害其功,矫称别奉圣旨,以知节恃勇轻敌,使文度为其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终日跨马,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定方谓知节曰:“本来讨贼,今乃自守,马饿兵疲,逢贼即败。怯懦如此,何功可立!又公为大将,阃外之事不许自专,别遣军副专其号令,理必不然。须囚絷文度,飞表奏之。”知节不从。至恒笃城,有胡降附,文度又曰:“比我兵回,彼还作贼,不如尽杀,取其资财。”定方曰:“如此自作贼耳,何成伐叛 ”文度不从。及分财,唯定方一无所取。师还,文度坐处死,后得除名。
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赏赐珍宝,不可胜计,仍拜其子庆节为尚辇奉御。定方俄迁左武卫大将军。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高宗闻而伤惜,谓侍臣曰:“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遽下诏赠幽州都督,谥曰庄。
(选自《旧唐书·苏定方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B.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C.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D.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答案:A
解析:首先找出句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确定其在句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这样就能粗通句意了,在此基础上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如“贞观初”是表时间的状语,应独立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匡道府折冲”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由此得出答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用帝王的号来记年,如文中“大业”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B.“授”即授予官职,类似词语还有“起”“征”“拜”“除”等。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一般为卿。
D.古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定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答案:D
解析:D项,谥号并不是人人可有,一般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赐予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定方骁勇剽悍,力气过人。十多岁时就跟随父亲征战,每次都冲锋在前。父亲死后,继续带兵攻打贼人,并手擒贼人首领张金称。
B.苏定方深受窦建德喜爱,并在其部下任职。后来跟随窦建德的部下高雅贤攻陷城邑,每次都有战功,高雅贤也因此收他做了义子。
C.苏定方为人正直。永徽年间征讨贺鲁时,王文度嫉妒其功劳而屡屡与其意见不合,但苏定方自有其主张,最后分财物时,他一无所取。
D.苏定方因战功卓著而深受皇帝赏识与信任,屡次被委以重任。他前后灭掉三个国家并活捉其国君,苏定方病逝后,唐高宗感到非常痛惜。
答案:B
解析:B项,“深受窦建德喜爱”有误,应该是深受窦建德部将高雅贤的喜爱;收他为义子也不是因为“每次都有战功”,此处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领兵,破贼首张金称于郡南,手斩金称。
(2)矫称别奉圣旨,以知节恃勇轻敌,使文度为其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
参考答案:(1)(苏定方)父亲死后,郡守又让苏定方领兵,在郡南打败盗贼首领张金称,并亲手杀死张金称。
(2)假称另外得到圣旨,因程知节恃勇轻敌,令王文度替他指挥部队,于是召回军队不许深入。
解析:(1)“卒”,死;“领”,率领;“破”,攻破,打败;“手”,名词作状语;“破贼首张金称于郡南”,介词结构后置。(2)“矫”,假托,诈称;“以”,因为;“节制”,指挥管辖。
14.苏定方死后,高宗为什么感到痛惜 (3分)
参考答案:因为苏定方对国家有功,按惯例应当褒奖追赠,但因没能及时颁诏令,使得苏定方死后未能及时获得褒奖追赠。因此高宗觉得悲叹痛惜。
解析:从文中找到有关答题区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可以作答。
参考译文苏定方,是冀州武邑人。父名邕,大业末年,率乡里几千人为本郡讨伐盗贼。
苏定方骁勇剽悍力气过人,胆略超人,十多岁时,随父征讨追捕盗贼,率先攻入敌阵。(苏定方)父亲死后,郡守又让苏定方领兵,在郡南打败盗贼首领张金称,并亲手杀死张金称,又在郡西打败杨公卿,追击逃兵二十多里,杀死和俘获很多人,乡里依赖他得以安定。后来在窦建德手下任职,窦建德的部将高雅贤特别喜欢他,收他做义子。高雅贤不久又替刘黑闼攻陷城邑,苏定方每次都立有战功。等到刘黑闼、高雅贤死后,苏定方就回到了乡里。
贞观初年,任匡道府折冲,跟随李靖到碛口袭击突厥颉利。李靖派苏定方率二百骑兵做先锋,乘雾行进,离贼约一里远,雾忽然散去,望见敌人的牙帐,便纵马突袭杀死敌兵几十上百人。颉利和隋朝的公主狼狈散逃,剩下的人俯伏在地,李靖大军到达后,便全部投降。军队返回,授任左武候中郎将。
永徽年间,转任左卫勋一府中郎将,随从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征讨贺鲁,任前军总管。副大总管王文度忌妒他的功劳,假称另外得到圣旨,因程知节恃勇轻敌,令王文度替他指挥部队,于是召回军队不许深入。士兵每日骑马,披甲结阵,因此战马大多饿死,士卒疲劳,没有斗志。苏定方对程知节说:“本是为了讨贼,现在却成了自守,马饿兵疲,遇上敌人就会失败。如此怯懦,怎能立功!再说您是大将,军旅之事不许自己处理,另派军副专掌号令,论理决不会如此。应当囚禁王文度,飞速传递表章上奏朝廷。”程知节不听。到达恒笃城,有些胡人投降归附,王文度又说:“等我退兵后,他们还是做贼,不如全部杀死,夺取他们的财物。”苏定方说:“这样做就是自己在做贼,怎能讨伐叛贼 ”王文度不听。等到分财物时,只有苏定方一无所取。军队返回,王文度因此获罪本应处以死刑,后来仅以免官作罢。
苏定方前后灭掉三个国家,都将其国王活捉,赏赐的珍宝,不计其数,并任命他的儿子苏庆节为尚辇奉御。苏定方不久迁任左武卫大将军。乾封二年去世,终年七十六岁。高宗听到他的死讯感到悲伤痛惜,对侍臣说:“苏定方对国有功,按例应当褒奖追赠,你们不说,致使(他)死后荣宠未能及时颁下。言及于此,不觉悲叹痛惜。”立即下诏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节选)
岑 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②落。
羽书昨夜过渠犁,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注①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封常清出兵西征,诗人作此诗壮行。②旄头:星宿名,古人认为旄头落预示胡兵覆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其中“歌”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出师西征的封大夫的赞颂之情。
B.诗歌三、四两句,突出时间和空间要素,交代了敌兵入寇、战争迫在眉睫的局势,为描写大军出征蓄势。
C.诗歌四、六两句句式基本相同,相同位置的两个“在”字,不仅不显重复,反而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D.全诗通过典型场景展现边塞风光,表现出征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英勇气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A
解析:A项,“其中‘歌’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出师西征的封大夫的赞颂之情”表述错误。“歌”是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16.本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封大夫的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背景烘托,“吹角”“羽书”“烟尘”展现了紧张的战争背景,烘托了封大夫保家卫国的豪情。②通过动作直接描写,“拥旄”一词展现出封大夫的威武雄壮。③用三军衬托,写士兵敲鼓使雪海奔腾,大呼使阴山震动,衬托出封大夫的勇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的“ , ”两句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从而得出了“ , ”的结论。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诗意深沉,十四字含有多层意思,极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对个体而言,道德不仅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表达,也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也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 )。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8.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分)
A.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答案:A
解析:文中没有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个体而言,道德不仅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也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
B.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C.对个体而言,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D.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表达。
答案:B
解析:画线句主要有以下问题:根据语句逻辑关系,“对个体而言”不应放在句首;根据文段大意,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不仅”和“也”的递进关系错误;“人格魅力”和“表达”不搭配。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榜样引领示范,也需要个体主动作为,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成文的道德
B.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还需要榜样引领示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C.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D.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成文的道德
答案:C
解析:注意语序递进以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1.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六朝古都建康的发展变迁。要求:不超过50字。(5分)
589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有人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一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为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断垣残瓦,满目疮痍。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显赫辉煌的王谢高贵门第也几乎踪影无存,一片荒凉。
参考答案:建康在隋时城邑和宫殿被毁,降级为一般州县;在唐时全被摧毁,连乌衣巷都只剩一片荒凉。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要注重把握语段记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加以概括。上述语段,主要记述了建康的变迁,从时间上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建康在隋朝统一后的变迁,其城邑和宫殿被毁,改为耕地,并被并入江宁,降级为一般州县。第二部分,写唐朝时建康的变化,战乱把六朝古迹摧毁,连著名的乌衣巷都成为荒凉之地。由分析可以看出,这段话主要是从建康在隋朝、唐朝的变化来叙述建康的变迁的,需要概括的内容集中在隋朝时建康的变化和唐朝时建康的变化。
22.按要求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补恰当的语句,使语段文理贯通、符合逻辑。(6分)
(1) ,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浩渺的海洋。上游是美丽的童年,叮叮淙淙的小溪从清幽宁静的丛林绿地间淌过,像一支浪漫的童谣。中游是沉重的中年,汹涌浩渺的河流从奇崛跌宕的暗礁巨岩中穿行,像一部惊险的电影。下游是(2) 。因此,人生的主流离不开百折不挠的执着。一旦目标确定,就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历尽艰险,投入大海。(3) 。
要求:
(1)处填一个比喻句:
(2)处根据语境仿写:
(3)处写一句收束语:
参考答案:(1)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2)安详的老年,缓慢从容的河水从阔大平缓的海口河床注入,像一出厚重的戏剧 (3)这样的人生才会升腾出大河奔流的气度与风范
解析:第一处已确定修辞手法,根据后文内容分析,语段的叙述对象是“人生”,而且将不同时段的人生比喻成“上游”“中游”“下游”,显然需要填写“人生是一条河流”这一意思。第二处应是对老年的比喻,根据前面的“上游是……像……”句式来写;第三处是总结句,由“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历尽艰险”等意思概括出答案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清]梁章钜
②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③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习近平
④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⑤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
读了上面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中的五则材料全部围绕“英雄”展开。第一则材料强调“因循守旧,不敢有所突破,便成不了英雄”;第二则材料强调“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我们都要拥护、爱戴、崇仰英雄,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时代呼唤英雄”;第三则材料强调“英雄出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我们应崇敬英雄,争做英雄”;第四则材料强调“热爱生活的人是真正的英雄”;第五则材料强调“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的人”。按照题干要求,可以选取有联系性的或者立意相近的两则或多则材料,然后确定一个话题立意,但是一定要合理引用材料。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的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事件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串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 还是担心丈夫 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 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 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3分)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4分)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③”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地。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我国。②科斗子:小蝌蚪。③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带有纪实性色彩,情节曲折生动,明快而又深沉,在饶有情趣的生活小事中含有深意。
B.小说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富有表现力。如盲诗人在夏夜里独自在卧榻上怀想缅甸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运用了象征手法,许多地方有象征意义。“沙漠”是社会现实的象征,而北京“没有春和秋”,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只是指自然气候,而是含有双关意义,即也隐喻着社会。
D.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爱罗先珂想排遣寂寞却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他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8.请简要概括爱罗先珂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9.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定方,冀州武邑人也。父邕,大业末,率乡闾数千人为本郡讨贼。
定方骁悍多力,胆气绝伦,年十余岁,随父讨捕,先登陷阵。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领兵,破贼首张金称于郡南,手斩金称,又破杨公卿于郡西,追奔二十余里,杀获甚众,乡党赖之。后仕窦建德,建德将高雅贤甚爱之,养以为子。雅贤俄又为刘黑闼攻陷城邑,定方每有战功。及黑闼、雅贤死,定方归乡里。
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狼狈散走,余众俯伏,靖军既至,遂悉降之。军还,授左武候中郎将。
永徽中,转左卫勋一府中郎将,从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征贺鲁,为前军总管。副大总管王文度害其功,矫称别奉圣旨,以知节恃勇轻敌,使文度为其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终日跨马,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战志。定方谓知节曰:“本来讨贼,今乃自守,马饿兵疲,逢贼即败。怯懦如此,何功可立!又公为大将,阃外之事不许自专,别遣军副专其号令,理必不然。须囚絷文度,飞表奏之。”知节不从。至恒笃城,有胡降附,文度又曰:“比我兵回,彼还作贼,不如尽杀,取其资财。”定方曰:“如此自作贼耳,何成伐叛 ”文度不从。及分财,唯定方一无所取。师还,文度坐处死,后得除名。
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赏赐珍宝,不可胜计,仍拜其子庆节为尚辇奉御。定方俄迁左武卫大将军。乾封二年卒,年七十六。高宗闻而伤惜,谓侍臣曰:“苏定方于国有功,例合褒赠,卿等不言,遂使哀荣未及。兴言及此,不觉嗟悼。”遽下诏赠幽州都督,谥曰庄。
(选自《旧唐书·苏定方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B.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C.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D.贞观初为匡道府折冲/随李靖袭突厥颉利/于碛口/靖使定方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贼一里许/忽然雾歇/望见其牙帐/驰掩杀数十百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用帝王的号来记年,如文中“大业”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B.“授”即授予官职,类似词语还有“起”“征”“拜”“除”等。
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一般为卿。
D.古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定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定方骁勇剽悍,力气过人。十多岁时就跟随父亲征战,每次都冲锋在前。父亲死后,继续带兵攻打贼人,并手擒贼人首领张金称。
B.苏定方深受窦建德喜爱,并在其部下任职。后来跟随窦建德的部下高雅贤攻陷城邑,每次都有战功,高雅贤也因此收他做了义子。
C.苏定方为人正直。永徽年间征讨贺鲁时,王文度嫉妒其功劳而屡屡与其意见不合,但苏定方自有其主张,最后分财物时,他一无所取。
D.苏定方因战功卓著而深受皇帝赏识与信任,屡次被委以重任。他前后灭掉三个国家并活捉其国君,苏定方病逝后,唐高宗感到非常痛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领兵,破贼首张金称于郡南,手斩金称。
(2)矫称别奉圣旨,以知节恃勇轻敌,使文度为其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
14.苏定方死后,高宗为什么感到痛惜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节选)
岑 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②落。
羽书昨夜过渠犁,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注①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封常清出兵西征,诗人作此诗壮行。②旄头:星宿名,古人认为旄头落预示胡兵覆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其中“歌”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出师西征的封大夫的赞颂之情。
B.诗歌三、四两句,突出时间和空间要素,交代了敌兵入寇、战争迫在眉睫的局势,为描写大军出征蓄势。
C.诗歌四、六两句句式基本相同,相同位置的两个“在”字,不仅不显重复,反而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D.全诗通过典型场景展现边塞风光,表现出征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英勇气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6.本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封大夫的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的“ , ”两句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从而得出了“ , ”的结论。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诗意深沉,十四字含有多层意思,极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对个体而言,道德不仅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表达,也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锤炼个人品德,必须时时处处地提升,持久不懈地发力。一两件事上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得点赞,一辈子崇德向善、践行道义也值得敬佩。让个人品德积累于一点一滴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善行义举必将蔚然成风。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视。实践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养成之道,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素养的演进,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续管理的结果。( )。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维护道德、凝聚人心,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能否成风化人,有赖于多做细致入微的实功,不务大而空泛的虚名。每一个小我点亮一盏明德惟馨的心灯,簇起一团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兴国的中国力量,必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18.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3分)
A.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D.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个体而言,道德不仅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也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
B.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C.对个体而言,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D.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表达。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榜样引领示范,也需要个体主动作为,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成文的道德
B.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还需要榜样引领示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C.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D.好品行、好风尚,既需要个体主动作为,也需要榜样引领示范,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力托底。法律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成文的道德
21.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六朝古都建康的发展变迁。要求:不超过50字。(5分)
589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有人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一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为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断垣残瓦,满目疮痍。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显赫辉煌的王谢高贵门第也几乎踪影无存,一片荒凉。
22.按要求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补恰当的语句,使语段文理贯通、符合逻辑。(6分)
(1) ,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浩渺的海洋。上游是美丽的童年,叮叮淙淙的小溪从清幽宁静的丛林绿地间淌过,像一支浪漫的童谣。中游是沉重的中年,汹涌浩渺的河流从奇崛跌宕的暗礁巨岩中穿行,像一部惊险的电影。下游是(2) 。因此,人生的主流离不开百折不挠的执着。一旦目标确定,就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历尽艰险,投入大海。(3) 。
要求:
(1)处填一个比喻句:
(2)处根据语境仿写:
(3)处写一句收束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清]梁章钜
②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③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习近平
④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⑤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
读了上面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