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物的联想--发现与创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发现与创造,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艺术的健康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认真、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美感和特质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创造生活用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优秀环保创意作品的欣赏,发现病并利用废旧材料,创作一件既能体现材质美,又实用、美观、环保的生活用品。
学情分析
在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全球环境与资源的危机。学生在这个时期不断地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疑对未来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都会有益。借助美术教学这块独具魅力的艺术园地,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中播种下一粒环保创意的种子,不断浇灌与呵护,迟早会发芽开花。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身边被忽略的废旧材料的美感,大胆创造,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实用、美观、环保的生活用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的材质美,创造一件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
使作品体现“实用、美观、环保”的现代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与教具,将教师范作和以前的学生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学生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环保创意作品。
二、发现—材料美感(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教师以“寻宝”游戏为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积极思考,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宝贝”(材料)。
教师展示自己的小制作:用旧裙子、旧大衣改做的椅垫套,牛仔裤改做的围裙,用旧衣服袖子改做的套袖,及用点滴管制作的钥匙链等。用教师的个人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利用—美术语言(感受情境、自助探究)
教师用大屏幕出示课件,并分析。艺术家除了利用好的创意尽量保留材质自身的美感以外,还将其色彩、肌理等美术因素依托造型和构成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来分析以下实例。
学生欣赏课件并回答。
要求学生细心感受这些艺术品,他们来源于身边的哪些废弃物?这些材料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易拉罐材料特有的金属光泽,赋予作品灵动华丽的美。
利用造型与色彩将包装盒重新组合创造崭新形象。
利用排列组合的美术语言构成秩序的美。
利用报纸的原色,通过有秩序的编制,创造出凸凹的肌理效果,散发着朴素自然的美。
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材质、肌理、色彩、美感等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美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示范用点滴管编制钥匙链,教师当场示范会增强个人魅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贯彻教学意图。
四、创造—崭新形象(体验情感、自由表现)
师:看来从废旧材料到艺术品这中间需要的是聪敏的头脑、艺术的眼光和灵巧的双手。还等什么?行动吧!
当学生对学习的材料制作方法设计构思有了初步的想法后都想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教师利用学生这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开始有趣味性的活动
学生份小组进行创意制作,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材料本身的质感、纹理制作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不限。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分组制作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五、作品展示、交流反馈
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充分参加,在班级大集体环境下亮出组内观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思路,扩大同学间的影响范围,使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师及时点评,多用激励性评价。
六、拓展延伸,外化创新
看了同学们的作品,老师忽然眼前一亮,生活中这些被遗忘的废物,不也可以变废为宝吗?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唤醒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这才是真正的“寻宝”成功,这也是咱们学习这一课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