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20 19: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 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 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三子的主要思想。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此法为本课的主要教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和视频演示,让枯燥无声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赏析。
3.问题探究法:老师给出问题,引导性地带领学生分析资料,探究问题的深刻内涵。
4.比较法:列出各家思想,比较分析诸子的主张,知其特点而后掌握。
5.史料分析法:历史学习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分析文献,通过史料获得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
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讲授新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
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百家争鸣”是指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后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投影总结。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林立,所谓“三教九流”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生长的土壤。通过阅读教材,获得各家各派的核心信息。投影展示表格:
名称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道家
春秋
老子
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虚无主义,逍遥观。
墨家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儒家
春秋
孔子
“仁爱”,礼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性本善”。
战国
荀子
“性本恶”。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法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兵家
春秋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
事备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投影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提问: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投影展示总结过的观点。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与早期儒学
透过投影向学生展示几幅有关孔子的图片,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极其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思想
史料连接:《论语·为政》中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一段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请学生解释,然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段话其实反映了孔子一生精神修养的历程。《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孟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问题探究二:孔子说:“性相近也。”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何看待三子的“人性观”?
学生讨论抒发己见,老师给出最终结论。
结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最后,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再度掌握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理清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
(三)道家、法家和其它
(1)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
(2)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以法治国, 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 (4)兵家—孙武与孙膑
孙武(约公元前535-?),春秋时期齐国人,兵家之祖,著有《孙子兵法》。
资料链接:“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由资料可知孙武的观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孙膑兵法》。
资料链接:“事备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
由资料可知孙膑的观点:事备而后动。
课堂自由发言:假设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子,你愿意投身那个学派,为什么?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
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2.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二)学习延伸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儒学大有复兴之势。请同学们在课下再度理解儒、道、法、墨、兵各家思想,思考它们对现代社会建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