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焦点透视
教材版本:冀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背景: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透视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已印象不深刻,所以本课知识如同全新内容。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体验、质疑探讨、归纳总结、绘画实践来了解复杂的透视现象,并能简单地运用透视的基本知识来表现景物。本课内容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节在教室讲解和练习,第二节在操场写生。
教学目标:1、明白透视产生的基本原理;
2、发现景物透视的基本现象,总结透视规律;
3、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对艺术的理解。
重 点:了解六面体的透视现象,学习平行透视基本知识。
难 点: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玻璃板、白板笔、
石膏六面体、范画。
学生准备:自制取景框、画纸、铅笔、尺子、橡皮。
课堂教学:
教 学环 节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组 织教 学 检查学生准备工具情况。大屏幕显示本节课题画面。 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导入阶段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欣赏几幅画。(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儿童画房子和桌子的作品。)师:小时侯我们画房子、箱子等立体图形时通常会这样表现,现在还满足于这样的画法吗?为什么?生:不满足,因为它没有立体感。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绘画会追求真实感和立体效果。老师这里有一个石膏六面体,谁能在黑板上画下来?(老师手托六面体展示)请三位同学上台来画。台下同学观察并找出优缺点。略做点评。只凭直觉而无方法是不会画准确的。西方的艺术家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规律,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焦点透视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如何画得真实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活动,调动全体同学的注意力,进入观察和思考状态
探究阶段 课题:探索焦点透视一、讲解与活动1、概述:“焦点透视”是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上,通过透明平面观察景物,并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其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法。焦点透视法的产生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是需要进行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方法。焦点透视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没有它,现代绘画就无从谈起。观察课本16页图1[提问]:图中画纸是透明的吗?画家视线可否移动?静物可否移动?学生回答2、演示:教师模仿课本中画家在玻璃板上画六面体,分别画平行和成角透视图。实践证明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3、讲解:提示我们今天主要学行透视”法。明确“平行透视”法中水平线要平行、垂直线要垂直、变线消失于心点。导出平行透视特点:有与画面平行的面,并且只有一个消失点。4、演示画法:确定两点两线,竖线垂直于画面。教师重点讲解。(边讲边画)两点两线:视点、消失点、视平线、视中线。注意:画者位置固定,视点与景物位置保持不变。请学生上台来改正刚才的板画。5、练习:全体同学在作业本上画平行透视图。教师点评。 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由浅入深推导出本节知识点
活动与评议阶段 二、体验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日常生活中透视现象随处可见,如马路、铁轨、电线杆、路灯等,都有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1、学生用自制取景框观察室内景物透视现象。2、多媒体展示马路、灯、走廊、楼道图片,体验透视变化。出示《走廊》图。画面可分四个区,所有物体向中心的消失点消失;门、窗、房梁越来越小;竖线垂直于地面;平面不变。3、出示《篮球场》图。请学生找出两点两线。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请学生找出课本17页《教室一角》和《校园小路》两图中的消失点及视平线,加深对两点两线的理解。2、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校园景象”简略图,重点讲解楼房及窗户的透视画法。然后请学生上台添加垃圾箱、路灯、小树等。体现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规律。3、练习二:大屏幕打出校园景象,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来。体现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原则。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四、作业点评: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学生自评、互评。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建筑、树木等竖线与地面不垂直;画面无近大远小变化。 通过多种方式练习,加强学生对焦点透视的理解同学们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请学生指出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回顾重点与难点
课堂总结 五、拓展:学生欣赏并评价《林间小路》、《最后的晚餐》、《梵高的椅子》,进一步加深对焦点透视的理解。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知识点,平行透视要注意两点两线的变化。平时多观察生活中景物的透视变化并用画笔表现出来,以提高绘画能力。七、作业:下节课我们在操场做写生练习,画“校园一角”,希望大家做好准备。 通过拓展开阔视野 引出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五课 探索焦点透视
一、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二、平行透视:有与画面平行的面,并且只有一个消失点。
三、画法:确定两点两线:视点、消失点、视平线、视中线。
教学反思:
整节课讲练结合,节奏感强,学习气氛浓厚。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与练习,由浅入导出重点和难点,使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上时间有限,不能更多地个别辅导和及时解答学生问题。今后教学中多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提高绘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