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7下生物 8.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7下生物 8.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3 18: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学科 生物 年级 初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内涵):这个内容选自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生物体本身都具有应激性,这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而在漫长的进化中,生物体结构逐渐复杂,开始适应更加多变的环境,因此神经系统的出现也增大了生物体对更复杂环境适应的可能性,使得普通的应激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甚至出现了高度适应环境的机制,学习。学习的结果体现就是条件反射。所以反射作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不止是神经调节的下位概念,而应是对于神经调节意义的补足。因此反射区别于应激反应的高级性就体现在其受神经系统调控,且更具有学习性,可出现条件反射。2、学情分析:已有知识:①神经系统使得各系统协调配合;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神经系统生活经验:生活中普遍经历过或观察过各种反射前学科的错误概念:反射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3、对应课标中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这一部分中的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并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并进行简单辨析能够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通过神经调节的实例归纳出反射的概念提高通过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反射的理解,初步认同神经调节帮助生物体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达到生存和繁衍目的的意义
教学方式与策略 情境问题分析方式为主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问题一:神经调节党的结构基础是什么系统?问题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设问: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组成的网络遍布全身,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呢? 用知识衔接的方法进行导入,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结构进行简单复习提问,便于学生将神经调节的节本方式这个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新知识难度。 1分钟
活动一 分析神经调节实例实例1 “一敲膝盖,小腿就会踢起来”先自行尝试(个人)给出操作方法,强调操作要点,再次尝试(小组)分析现象原因当给予膝盖下韧带叩击这个刺激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小腿会前踢实例2 “针一扎手,就会立刻缩回来”回忆电影中绣花扎手的情景分析现象原因当给予手指针扎这个刺激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手会缩回来实例3 “有东西突然朝眼睛过来,会眨眼”分析现象原因当眼睛受光线变化刺激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会眨眼睛实例4 “鼓掌效应”分析现象原因当耳朵接受到其他人掌声的声音刺激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自己会鼓起掌来实例5 “上课铃一响,就往教室跑”分析现象原因当耳朵接受到铃声的声音刺激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会往教室跑去活动结果:归纳出反射的概念(补充排尿反射,其他动物的反射和含羞草的应激反应) 提供感性材料——给出神经调节实例分析综合认识本质——分析每一个神经调节过程,着重分析“刺激”“反应”“神经系统”等反射概念的要素概括抽象形成概念——将5个实例抽象出来的反射模型并列展示,抽象出规律,最终形成归纳出反射概念 16分钟
活动二 为神经调节实例分类第一步 举例辨析10个生物现象是否为反射第二步 引导学生为这8个反射分两类(要求说清分类及分类依据) 练习运用巩固概念活动一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出反射概念,活动二的第一步再从抽象规定发展到思维的具体进行分化和泛化辨析中,再次将反射与应急两个易混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区别和联系;活动二的第二步分类,对于反射概念的下位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进行辨析,同时也是对学生前学科的错误概念的纠正 10分钟
活动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阅读82页材料,回答三个问题问题一:实验中存在非条件反射吗问题二:实验中存在哪些刺激问题三:实验结果是什么 提供启发性材料进行启发性讲解用提问促使学生分析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初步揭示条件反射建立的本质,从而初步理解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6分钟
活动四 探究人对“柠檬”产生的不同反射学生分成每三人一组,分别编号甲乙丙甲和丙全程闭眼,甲同学当着乙同学的面吃下柠檬,并在丙同学耳边告诉他自己吃的是柠檬记录全班甲乙总数,和感觉唾液分泌量增加的人数问题一:甲接受的刺激是什么?乙接受的刺激是什么?丙接受的刺激是什么?问题二:甲属于什么反射?乙属于什么反射?丙属于什么反射?问题三:什么反射是人所特有的?吃柠檬唾液分泌增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吗?看到柠檬唾液分泌增加可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吗?听到柠檬两个字唾液分泌增加可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吗?结论:由于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因此受到语言中枢调节的反射都是人类所特有的 进一步验证并理解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8分钟
活动五 从故事中寻找反射并分类 早起睁开眼,一缕阳光洒进来,小红眨了眨眼,起床。背起书包上学,走在马路上,天气很好,车又少,小红开心地哼着歌走在马路中间。这时,身后传来几声车鸣,小红赶紧躲到马路边。由于路上耽搁了时间,所以刚进校门,就听到了铃声,小红赶快飞奔入教室,还好没有迟到。 体育课了!小红正在操场跑步,突然前方飞来一个篮球,小红吓得闭上眼睛,眼看球就要打中小红的脸,小明一大步冲上来,双手接住篮球。好险! 经过早上和体育课上的小小惊吓,课间,小红哪里都不想去了,就老老实实坐在位子上看书。突然教室后方传来“砰”地一声巨响,小红猛一回头,原来是小明把篮球扔回了位子上,砸倒了旁边的椅子。 小红转回头,长舒一口气,唔,这一上午真是热闹得很啊! 反馈检测学习成果(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辨析) 3分钟
结束:提出问题:生物体需要哪些结构才能完成反射?为什么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能建立起条件反射? 悬念存疑式的开放型结束激发学生对反射弧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分钟
教学特色与反思 ①学生活动和思考时间充裕,生成性问题较多②思维台阶没有预想到位,如对于“刺激”和“反应”两个词的理解是生成性回答的③知识密度不大,知识强度大,学生参与度高,出现以点盖面④“柠檬活动”很多学生可以直接闻到柠檬的味道⑤“柠檬活动”细节考虑不周,如发柠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