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由浅及深,逐渐引入较深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欣赏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清明上河图》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
教学难点:
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
1.视频:
播放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视频,让学生认真欣赏,倾听画面中有哪些声音,鼓励学生模仿这些感受到的声音。
2.揭示课题:名家的画--清明上河图
活动2【讲授】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1.阅读此画,你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你的感受。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2.《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板书:《名家的画--清明上河图》
活动3【活动】
(二)探讨交流
1.《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2. 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城市的繁华能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3.师生小结:一个城市的繁华可以从交通,商业和人口上表现出来。
4.交通:组织学生通过回顾刚才播放的视频,说一说北宋时期交通都有哪些?各种车辆都有什么作用?重点讲述船只在北宋时期所承担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人的聪明和才智。激发学习的兴趣。
5.商业:组织学生通过回顾刚才播放的视频,说一说北宋时期商业都有哪些?
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同时北宋时期的是非常繁荣的。
活动4【讲授】
(三)欣赏感悟
画家生平介绍: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
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活动5【活动】
(四)探讨交流
我们说一个城市的繁华通过交通,商业变现出来,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更加重要的因数,就是人。
学生通过回顾刚才播放的视频,说一说画面当中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是哪里?
组织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最重要一个部分,过虹桥这一段是整幅画面中最惊险,最刺激的一段,同时,虹桥是最能表现人的百态的一段,在这段中作者将人的百态变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学生感受船过虹桥的紧张与刺激,以及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活动6【活动】三,教学深入
组织学生从透视,线条,色彩和结构四个方面来学习和总结《清明上河图》的高明的设计之处
1.透视:作者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使得画面极其的开阔。
2.线条:作者采用的线条多变,如:树木,房屋,流水,人物等,所用的线条都有所不同。其中在绘画房屋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界尺”。
3.色彩:由于年代的久远画面已经模糊。
4.结构:清明上河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可以分为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
探究整个作品的节奏、韵律、结构。
活动7【练习】四,学生作业
1. 作业内容
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 基本要求
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
3. 个性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局部临摹,将画面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有机整合在一起。
活动8【活动】五,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