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5-05 22: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风景画中体积感、空间感的形成原因,领会风景绘画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法则。
技能目标:
学会用形体透视法则描绘风景画。
情感目标:
感悟不同的透视、构图为画面营造的氛围和情绪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对风景画的构图能力、对树木、房屋的表现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对风景画中建筑物的虚实,节奏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运用速写的方法描绘景物。但受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的制约,大多数学生对透视的抽象理解和空间层次的感知相对薄弱,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力的理解更加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
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
难点:
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欣赏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云》的摄影作品。
提问:
画面中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画面给你的感觉?
同学们欣赏、思考、分析
学生回答: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变化等。
因为距离
空间大,层次强,有变化
活动2【讲授】二、分析理解:
1、媒体展示一组摄影作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片中的变化,体现什么样的视觉现象?
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观察、欣赏、比较、分析、交流,对透视规律作全方位了解,丰富感知。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空间的概念,了解层次的形成原因,了解透视。)
2、教师出示一块透明玻璃,介绍透视定义。
现场出示石膏正方体,现场演示由于视平线发生变化,透视也随之变化。
详细介绍透视的定义,透视形成的原因,透视的基本规律,并在黑板上现场绘制透视图,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观摩, 思考、讨论。
学生欣赏观摩、游戏参与观摩,同步绘制透视图,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实物激趣,营造氛围。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率,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获得提升。)
3、透视角度:
媒体展示《中国馆》的低视点和高视点图片,感受作品特点。
学生对比欣赏、感知透视角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和分析,感受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美感,提高认识。)
4、透视辨析:教师播放一组校园图片。
学生分辨透视类别和表现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加深学生对校园中透视的理解,辨别透视种类和视点高低,感受画面效果,加深理解。)
活动3【活动】(三)学习探究:
教师对教材中《校园一角》范画进行讲解、演示、示范。重点讲清楚步骤、方法、透视应用、景深、画面处理等,表现出画面的空间层次。
观摩,欣赏,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透视角度和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示范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透视,熟练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空间和层次。突出重点,培养学懂得造型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活动4【练习】(四)尝试表现:
提出要求,明确步骤、指导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尝试表现。
(设计意图:实践中提高表现能力。)
活动5【作业】(五)作品展评:
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
自评、互评,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自评、互评、师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活动6【作业】(六)拓展延伸:
引发学生思考,展示一组色彩透视图片,提示学生在风景画写生创作中,除了今天所学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外,还有其他的表现方法,例如:空间透视和大气透视,都能够表现出空间与层次的美感,请大家课后关注自然。
学生欣赏,思考。
(设计意图:拓展在体验创作的乐趣的同时,获得“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