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单选题
1.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几幅流程图有错误的是( )
A.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B.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C.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打乒乓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使睫状体得到锻炼,有助于保护背少年视力。睫状体可调节的结构是
A.①角膜 B.②晶状体 C.③玻璃体 D.④虹膜
3.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耳蜗、大脑皮层 B.鼓膜、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耳蜗 D.鼓膜、咽鼓管
4.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和听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大脑皮层
B.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鼓膜、听觉中枢
D.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5.某些视力损伤患者可通过移植感光细胞恢复视力。治疗中应将感光细胞移植到
A.角膜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脉络膜
6.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不由自主的“寒颤”现象是由于( )
A.怕冷的缘故 B.“寒颤”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C.皮肤受寒冷刺激,温度降低 D.使产热量增加,防止体温下降
7.小儿患重感冒流鼻涕时,引起鼻塞、呼吸不畅等症状,患儿就会用嘴进行呼吸。鼻腔中的病菌以及空气中的病菌经口腔可能通过( )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A.外耳道 B.血液 C.鼻腔 D.咽鼓管
8.每年的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人们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宣传爱眼护眼知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到刘禹锡文化广场游玩,形成视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B.看书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容易导致近视,此时眼球晶状体曲度过小
C.学生近视后远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D.学生应该佩戴凸透镜纠正近视
9.下列关于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遇巨大声响迅速张嘴或闭嘴堵耳,是为了保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B.人的听觉是在耳蜗中形成的
C.人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分别是指巩膜和虹膜
D.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耳蜗
10.当代年轻人对耳机的依赖越来越重。有专家指出,戴耳机过于频繁对听力有影响,长时间高分贝的音量最容易损伤的耳内结构是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半规管
11.你能看清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 )上
A.角膜 B.晶状体 C.视网膜 D.玻璃体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青少年要注意用眼卫生,了解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学习了“眼与视觉”一节后各自的观点,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甲同学认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B.乙同学认为我们既能看清近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能够调节
C.丙同学认为当我们从电影院出来时,眼球中的瞳孔会变大
D.丁同学认为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形成视觉
13.眼是人体的视觉器官,眼球中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 )
A.角膜 B.晶状体 C.玻璃体 D.视网膜
14.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名联谈趣》中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列哪项是听到声音的过程( )
A.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耳蜗→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B.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C.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耳蜗→形成听觉
D.外界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5.人感受外界声波的刺激形成听觉,听觉产生于( )
A.大脑 B.听神经 C.耳蜗 D.鼓膜
16.下列关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蓝天白云时,瞳孔由小变大
B.鼻咽部有炎症时,应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C.听觉感受器位于于大脑皮层
D.近视眼的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是晶状体曲度过小
二、综合题
17.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匆匆地跑出教室,直奔餐厅。同学们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了馒头的温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同学们由明亮的室外进人相对较暗的餐厅,瞳孔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线。
(2)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 ]______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并最终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形成了视觉。
(3)同学们能够听到下课铃响,在这一听觉形成的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_______产生的。
(4)倘若某人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 ]______,老师告诉其同学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以免耳被震聋。
(5)听到开考铃声响起,同学们立即挥笔疾书.这属于_____________(反射类型)。
18.今年6月6日是第26个爱眼日,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为53.6%,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完成填空。
(1)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者____________(填字母)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远处物体经过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____________(填名称)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
(2)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三要”其中之一是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____________厘米左右。
19.下图是人体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并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注:“[ ]”填数字,“______”填文字。
(1)眼是人体极重要的______器官。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球的______构成。
(2)欣赏足球赛时,正常人的眼球会在图中[ ]______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3)当你刚走出电影院时,外面太亮会不由自主得眯起双眼,此时图中[ ]______会缩小,以适应明亮的环境。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程序流程图是用规定的符号描述一个专用程序中所需要的各项操作或判断的图示。用在生物学知识的归纳上,起到直观、易于理解的效果。
【详解】
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A不符合题意。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和肾小囊壁时,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符合题意。
D.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题图中:①是角膜,②是晶状体,③是玻璃体,④是虹膜。
【详解】
A.图示中的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A错误。
B.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B正确。
C.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通过,C错误。
D.虹膜里面有色素,虹膜内含色素量的多少决定着眼睛的颜色,D错误。
故选B。
3.A
听觉感受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耳蜗、大脑皮层。
【详解】
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分析可知,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耳蜗、大脑皮层,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听觉的形成。
4.D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接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D。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听觉形成的过程。
5.C
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
【详解】
A.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A错误。
B.晶状体像双凸透镜,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B错误。
C.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剌激并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D错误。
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6.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详解】
当人体处在寒冷的环境中的时候,骨骼肌战栗(寒颤),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故选D。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7.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可以从咽鼓管的位置方面来切入。
【详解】
咽鼓管一端连着鼓室,另一端连着咽部,因此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口腔相通,口腔或呼吸道中的病菌可以从咽部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发炎的,因此人体在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时,有时可能会发生中耳炎,故选D。
掌握耳的结构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8.A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光线→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
【详解】
A.通过分析知道视觉形成的过程是: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角膜、瞳孔,经过经过晶状体、玻璃体投影在视网膜上,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形成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可见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A正确。
BCD.学生近视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而造成的,如用眼过度或光线不好,导致晶状体凸度变大,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形成了近视眼。所以,看书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容易导致近视,此时眼球晶状体曲度过大,可佩戴凹透镜纠正近视,BCD错误。
故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眼球的结构及预防近视的正确做法。
9.B
(1)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A.遇到巨大声响时,可闭嘴、堵耳保护鼓膜,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A正确。
B.由分析知道:人的视觉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错误。
C.在人的眼睛中,眼球壁的白色部分是巩膜,其保护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白眼球”,虹膜上面有色素,我们东方人的虹膜是棕色的或黑色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黑眼球”,C正确。
D.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D正确。
故选B。
10.A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
目前研究证明,在连续使用耳机6个小时以后,就会对人的耳朵造成听力损害。耳朵里塞着耳机,贴着耳鼓膜,在连续几个小时音乐的震动下,长时间受声音刺激,容易损伤鼓膜,也会加速耳鼓膜等听觉器官的老化,因此长时间高分贝的音量最容易损伤的耳内结构是A鼓膜。
故选A。
11.C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详解】
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故选C。
12.B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
A.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错误。
B.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正确。
C.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当外界光线增强时,瞳孔会变小的;当外界光线减弱时,瞳孔是变大的,当人走出电影院时,由于电影院里的光线比外界光暗,眼球中的瞳孔会变小,错误。
D.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错误。
故选B。
13.D
在眼球的结构中,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视网膜。
【详解】
A.角膜无色透明,具有聚光作用,不符合题意。
B.晶状体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落在视网膜上,不符合题意。
C.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不符合题意。
D.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听觉的产生过程是:外界声波由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传入鼓膜,引起鼓膜震动,将声波传向听小骨,听小骨将刺激传递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用流程图表示听到声音的过程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听觉的形成过程。
15.A
人感受外界声波的刺激形成听觉,听觉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详解】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
故选A。
正确识记并理解听觉的产生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6.B
此题可以从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成因矫正措施、听觉的形成以及耳的保护方面来分析。
【详解】
A.外面光线比电影院内强,因而当我们从电影院出来,看到蓝天白云时瞳孔会由大变小,A错误。
B.中耳的鼓室内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因而鼻咽部发炎,病原体会进人中耳,可能会引起中耳炎,B正确。
C.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耳蜗,C错误。
D.近视眼的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曲度过大,D错误。
故选B。
17. 变大 4晶状体 10耳蜗 8鼓膜 条件反射
图示为眼球结构和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是虹膜, 2是瞳孔, 3是角膜, 4是晶状体, 5是巩膜,6是脉络膜, 7是视网膜, 8是鼓膜, 9是半规管、10耳蜗、11咽鼓管。
【详解】
(1)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明亮的室外光线强,较暗的餐厅光线很暗,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因此,由明亮的室外进入相对较暗的餐厅,瞳孔变大了,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线。
(2)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7]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3)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8]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10]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 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4)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气压(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所以,倘若某人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8]鼓膜。
(5) 简单反射:也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复杂反射:也称条件反射,是经验积累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故听到开考铃声响起,同学们立即挥笔疾书,需要经验积累,故属于条件反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反射的类型。
18.(1) B 视网膜
(2)33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A是虹膜,B晶状体,C是视网膜,D是视神经。
(1)
长时间、近距离的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2)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
19. 视觉 内容物 [6]视网膜 [3]瞳孔
图中的1角膜,2虹膜,3瞳孔,4晶状体,5巩膜,6视网膜,7玻璃体。
【详解】
(1)眼是人体极重要的视觉器官,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2)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欣赏足球赛时,正常人的眼球会在图中6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3)虹膜可以调节瞳孔的大小:当人体进入暗处时,瞳孔变大,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当光线太强时,瞳孔变小,减少光线的进入。所以当你刚走出电影院时,你会感觉外面太亮了,不由得眯起眼睛,这时候3瞳孔会缩小,以适应明亮的环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