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教案) 美术五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山水画(教案) 美术五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5-03 23: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水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沿革与画风演变。
2.了解山水画用笔、用墨的方法。
3.认识“三远法”和“散点透视”的构图,并能运用这个知识欣赏山水画独特的空间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借作品欣赏传达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感受。
2.与作者一起在这些画面之间游历、抒情。
3.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了解《富春山居图》其作者生平、诗意、笔墨、创作背景以及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传统中国山水画中感受和了解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空间表达、情景交融和诗情画意,感悟东方文化的特色。
2.通过对山水画笔与墨、形与色的欣赏,加深对传统山水画的了解和尊重,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短短一节课内,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技法知识,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学习,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使学生对山水画的体会更深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促进学生山水画欣赏能力的提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沿革与画风演变,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山水画中构图与笔墨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
1.设置情境:课前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滚动赏析,每小组放置大幅中国山水画打印作品,放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渲染气氛。学生通过听、看,进入情境、感受山水。
教师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告诉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首先要了解它的发展脉络。请看老师为大家精心设计的这样一幅画
这是一幅长卷,待老师慢慢展开,来帮助同学们先概要地了解中国山水画完整的文化体系,知道其漫长而璀璨的发展过程。
2.在学生注意力被转移到这幅画中时,教师总述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成熟——变革——开放—创新
起源: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隋唐时始独立,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教师一边介绍,一边让这件作品所在小组的学生找到并举起来给大家欣赏,教师在长卷相印的地方贴年代和相印的作品
成熟:中国山水画在五代、两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变革:到了元代,已从宋画的坚实风格走向了空灵的风格,形成了元代文人画特点,寄情于山水。如倪瓒《六君子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会儿,我们会共同去领略。
开放:
山水画发展到明中页,已较为开放,画派纷争是主要特色。出现了明四家、四僧、
四王等流派。
创新:到了近现代,有了一个继承性的创新。近代以张大千和李可染两位大家为代表的画家们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
教师一边介绍讲述,一边让所提及到的作品所在小组的学生找到作品并举起来给大家欣赏,教师在长卷相印的地方贴年代和相印的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的整体理解。
由这幅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宋元两代是中国山水画的两大艺术高峰。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氛围和情境。特制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图旨在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住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活动2【讲授】二、对比赏析、感受笔墨
1.南宋、北宋——南北二宗
(1)南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赏析,结合镇江家乡的风景特点,和学生一起进行赏析。首先,让我们走进宋代,来看一看这张背景图,同学们可以打开课本,找一找是那件作品的局部。(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辨别出“米点”画风)
《云山墨戏图》,此画描绘沿江景色,远峰层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大家看这幅作品,这样的山水大家熟悉吗?从课本中得知,这是米友仁的作品,他和他的父亲米芾曾经居住在镇江。和镇江的山实景照对比比较一下,一个个小丘陵、小山坡,画面中的山不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吗大家想象一下,下着小雨的天气,有雾气的早晨,我们走进南山、焦山,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有怎样的感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水色空濛、虚无缥缈的感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看,这种意境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对比山顶和山腰的墨色浓淡的变化,教师总结:墨分五色:干、湿、浓、淡、黑。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找出,这些山是如何用笔画出来的?教师总结:点、横点、点簇,又称“米派”,也是南宗山水画派的代表。
(2)对比赏析南宋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和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解决分析他们构图(高远、平远的区别)、用笔(米点和雨点皴的区别)、用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来说出自己的第一感受(如:雄壮、高耸等),让我们跟随名家赏析走进画中看看画了什么?(采用CCTV赏析视频帮助学生进入画面中赏析)。
教师提问: a我们可以了解到30岁就隐居终南山的范宽肯定非常喜欢这北方山的雄伟壮美,坚实的峭壁,试问,还能用刚才米芾湿湿的米点来画北方山石的质感吗?那他怎么表现的呢?(学生会回答用细的笔触、短的笔触、干的笔触来表现山石坚硬、粗糙的质感和立体感,教师介绍雨点皴)
b学生跟随小面人一起游山水,来到A、B、C三个景点,谈谈自己所看所感,体悟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构图法。
那这两件作品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不着急回答,一起跟着古人导游去三个景点先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来代他说,他代你行——站在A景点,往上看,来到B景点站在山顶上,俯视往下看,来到C景点,从近处看远处的江面、小岛,都分别有什么感受?(学生大多数能感受到仰视带来大山的雄伟壮丽、俯视带来的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其实,刚才同学们站在这3个视点来看山水的角度就是山水画中“三远”构图法——高远、深远、平远。
这时候,再来看《溪山行旅图》和《云山墨戏图》这两件作品,范宽要想表现北方山的壮丽应该用什么构图法,米友仁要想表现南方山平缓的丘陵地带应该用什么构图法。
教师总结:不同的构图、不同的用笔、用墨这与画家常年生活的地域有关,这是自然环境对艺术家秘密塑造的结果啊!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的教学手段,理解“南北二宗”的构图、用笔、用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地域的不同。
2.欣赏“马一角”、“夏半边”独特构图,感受诗情画意。
在南、北宋这高峰期,我们不得不提及马远这位南宋画家,大家来看,画面仅仅画了什么?和前面作品全景色构图相比,变全景式为一角,大面积留白,虽然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却给人以汪洋一片,江面无边无际的感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真是妙不可言,这让我们想到哪首诗的意境呢?(江雪)
学生讨论:“渔翁”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垂钓?如果你是渔翁,会有怎样的心境?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奔腾不息,比喻君子的博学深造和不断进取,所以古人喜欢这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
与此同时,还有一名画家夏圭也是边角构图,一起称为:“马一角,夏半边”,这种构图引领了南宋的山水新风,对后世山水画更加突出明确画面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扩展了想象空间。
【设计意图】“马一角”、“夏半边”独特构图介绍旨在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在构图方面的突破,以及不同构图、不同笔墨所表达画面不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活动3【活动】三、自主探究、学会赏析
1.元代文人画——借物抒情
这就是山水的又一个高峰期,元代寄托文人情怀的文人画,来看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六君子图》,同学们猜一猜,为什么叫《六君子图》,赏析倪瓒的《六君子图》,画作描写的是江南秋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地域的差异,坡陀上的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是不可能长在一起的,他的得名还来源于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一首题画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
画面近处用折带皴画出倾斜不平的山坡特点,远江上的山峦以淡墨皴擦,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画面怎样的意境呢?怎样理解倪瓒的这种心境?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人心理来研究。
2.学生分小组研究性学习《富春山居图》。
元代时期不得不提及的还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被誉为“画中《兰亭》”。就让我们伴着古琴,乘一叶扁舟,意在画中游吧!介绍中国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可停、可歇……的特点。
与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对比介绍“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来小组讨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讲解:(1)画面用了“三远”法中的哪一种构图法?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画面中用了哪种皴法,为什么?(3)画面中用了怎样的墨色变化,为什么?(4)你能感受到画家在画这件作品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3.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
重点赏析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
【设计意图】赏析倪瓒的《六君子图》目的让学生了解文人画最主要的特征:借物抒情。让学生分小组研究性学习《富春山居图》,旨在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方法。
活动4【测试】四、完成检测、拓展学习
课堂学习检测
1连连看——不同皴法、不同意境
2辩一辩——构图 “三远法”
活动5【作业】五、小结
今天我们沿着中国山水的历史发展脉络,边走,边看,边品,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继续沿着这条山水脉络去探究、去发现、去品悟,真正领悟中国山水画之精髓!最后,老师赋诗一首,为今天的欣赏作结——
国画之要在精神,技术章法都要紧。
众采博取集于身,形神兼备堪精品。
劝君读书厚底蕴,文化传承当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