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记
思:一、文学常识
(一)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 ,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作家作品:
1、陶渊明,名 ,字 , 诗人。作品有诗 等。后人称其为 。是我国文学史上 。
2、柳宗元,字 。河东人,世称 。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 。 (作品集)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
思:一、文学常识
1、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2、作家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作品有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
展:二、重点字词(文言积累)
(一)通假字
(二)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 )
“要”同“邀”,邀请
(二)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前:方位名词用为状语,向前。)
3、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4、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二、重点字词
①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②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③寻: 寻向所志( )
未果,寻病终( )
动词。放弃、舍弃
名词。房屋
动词。做记号
名词。标记、记号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三)一词多义
④其: 欲穷其林( )
既出,得其船( )
⑤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 )
⑥乃:见渔人,乃大惊( )
乃不知有汉( )
⑦遂:遂迷( )
后遂无问津者( )
代词。这、那
代词,他的。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于是,就
竟然,居然
最终
于是,就
(三)一词多义
(四)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
②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新鲜美好
味道鲜美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业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儿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
⑥余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 ;今义: 。)
⑦说如此(古义: ;今义: 。)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邀请
延长,延伸
像这样
这样
①乐 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②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久居( )
③清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大约
可以
清澈
凄清
(一)一词多义
④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⑤以 以其境过清( )
卷石底以出( )
全石以为底( )
⑥而 记之而去( )
隶而从者( )
潭西南而望( )
自
跟从
因为
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用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一)一词多义
⑦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
同游者( )
⑧环 如鸣珮环( )
竹树环合( )
⑨为 全石以为底( )
为岩( )
游动
游览
玉环
环绕
作为
成为
(二)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俶尔远逝
(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⑤潭西南而望( )
⑥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⑧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⑨如鸣珮环
(动词作名词,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我背的又快又准确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花源里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思、议、展:三、重点语句(读懂文章)
1、桃花源美在哪里?
2、小石潭美在哪里?
寻美
学完本文,你觉得“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课后练习六题)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虚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
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自己和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美好愿望。
评:读懂作者(悟其情)
1、《桃花源记》中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你怎样看待这一理想?
2、《小石潭记》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和平安宁;人人安居乐业,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 :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上他性格耿直,不愿攀附权贵,因而与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关心国家政事但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所以只好借助创作来书写自己的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读懂作者(悟其情)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评:读懂作者(悟其情)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弱冠之年(20 岁)即中进士,入朝为官,想要有所作为。唐顺宗永贞元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希望推行一些措施来改变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时局衰落,不料革新失败。一纸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柳宗元先是被贬为邵州刺史,不到两月,再贬到距京城两千里以外
的永州,这一年,他 33 岁。改革同僚王伾(pí)也被贬谪,后因病郁郁而死;王叔文先是被贬谪,第二年又被赐死。两位同僚的境遇使柳宗元更加感到惊慌忧惧。整整十年,他谪居永州,内心凄凉而孤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当时甚为荒僻。被贬期间,柳宗元年近 70 岁的老母不幸染病离世。而柳宗元因“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即因为是“戴罪”之身,不能为母守孝。幼女也不幸夭折,年方十岁。内心的忧郁、无奈、悲苦又是何其复杂!政治上的失意,亲朋的故亡,这种种的变故让他如何不忧?
拓展延伸
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 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无人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1、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平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
2、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问所从来,具答之。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3、翻译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① ②
5、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有何用意?
测:
6、用原文句子填空。
⑴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如鸣佩环。
⑵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⑶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⑷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 ) 翠 màn( )
连 zhuì( ) 清 chè( )
8、结合语境,解释下列活用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
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
寒:_________)
澈
冽
蔓
缀
向西;往西。
以……为乐。
在空中。
像北斗星一样。
像蛇一样。
像狗的牙齿一样。
使……凄凉。
使……寒冷。
9、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多义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__________)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游: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
10、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俶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清澈。
凄清;冷清。
以……为乐。
玩乐,逗乐。
大约。
可以,能够。
游动。
游玩。
这种情况
成为
做
忽然
罢了
于是
竟然
B
课外语段阅读练习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1]嵌[2]盘屈,不可名状[3]。清流触石,洄[4]悬[5]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6]。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7]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8]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9],俾[10]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11]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1]敧:倾斜。[2]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3]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4]洄:水回漩而流。[5]悬:水从高处流下来。[6]荫:遮蔽。[7]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8]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9]芜秽:杂草积土。[10]俾:使。[11]裨:补助,增添。
[译文][道州城向西走几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从上冲下来,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⑴给文中加点宇注音:
徘徊( )( ) 铭( ) 彰( )
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
②悉皆怪石( )
③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④乃疏凿芜秽( )
⑤植松与桂( )
⑥遂命之曰“右溪”( )
zhāng
pái huái
míng
汇合,汇人
全部
适宜
于是
种植
因此,就
⑶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第1层:第1段,描写小溪的景色。
第2层:第2段,为小溪命名的经过。
⑷右溪的位置在哪 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小溪的位置在道州城西面百余步的地方。
因为小溪在州右,因而命名为“右溪”。
⑸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
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②文中如何叙述整治右溪的经过
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