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六下第五单元《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围绕题目,能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文中语句,有理有据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同学交流自己遇到过的与“文中趣事”类似的事情。
4.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培养善于观察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
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要素引入 调动学生已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学弈》《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三篇我们一直在围绕“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进行学习的。
学习伙伴带领大家回忆三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用什么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播放录音)
师:这是我们所学过的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它有关…… (音频出示怀表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声音呢?
预设:表里的声音。
师:对,这是表里的声音,而且是一块怀表,你们看。
师:你们知道这表里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吗?
预设:机械。
师:但是,文中的小男孩认为表里有个生物,当他长大以后,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他就写出了这样的题目,一起读课题。
齐读课题《表里的生物》。
二、结合题目,概括事情
师:同学们,五年级学习了快速阅读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预习单,结合着自主预习,快速默读,围绕题目,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从小“我”就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表也会发出声音,我对此产生了兴趣,想看一看表里有什么活物。可是父亲叫我不要动表,还告诉我表里有一只蝎子,为了验证这个说法,他把表拆开来给我看,说指针就是蝎子的尾巴。我信以为真,逢人就说表里有活物。
学生互相说一说主要内容。
小结:四年级开始,我们针对写事情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一般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我们也可以像今天这样,结合文章的题目来概括。
三、结合事例,评价人物
(一)整体初步感知人物
师:同学们在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这个男孩一定把你们逗乐了,你们初步感觉到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预设:可爱的、有趣的、充满想象的、爱思考……
(二)结合事例丰富人物
1.自主批画。
师:同学们,带着初步印象,再次回读课文,找到依据,来证明你们的想法也可以说是你们的观点。让我们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可以适时的批注。
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批画。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第一步梳理共同的观点“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第二步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时间有限,请同学们提取关键信息。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
展示要求:小组讲台前汇报,有人汇报,有人板书,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教师在展示中适当指导。
(1)学生自主探究生成:课堂教学实录中思维导图。
北京小学大兴分校亦庄学校 六(2)班 学生成果展示
学生有依据汇报:爱观察、善思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天真可爱......
(2)教师主导学生认知。
※顺学而导——爱观察、善思考是促成观点的形成。
学生汇报爱观察、善思考时,教师引导这两方面与“我”提出观点的联系。
师:读读第一段,聚焦“早晨”、“夜里”、“夏天”、“秋晚”、“老人敲钟”、“盲人弹琴”,说说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为什么体现出了“我”的“爱观察”?
预设: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是具体事例。
师:文中的“我”就是通过长时间观察身边的具体事,有了思考,形成了观点,那就是——
预设: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师:就让我们再读读这部分,感受作者美好的发现。
※顺学而导——执着探究体现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的过程。
当学生汇报根据文中的“问句”评价文中的“我”好奇心强时:
出示PPT:13至18自然段。
师:四个追问,你还想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他?
预设:执着探究、痴迷、打破砂锅问到底、坚持不懈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同学们可以用“执着探究”来评价他。这不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吗?看似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但在他的推理过程中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经历了怎样的推理过程。
师:这不正是追究真理,探索真谛的科学萌芽阶段吗?
(3)各小组补充评价。
请各组代表将各组的思维导图贴在黑板上,并在相同的观点处画上星星。
小结: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共同补充,达成了共同的观点,让我们对文中我的评价更加地全面、完整,让我们在一起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是——爱观察,善思考,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执着探究的孩子。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还知道了文中的“我”不仅在小时候提出“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观点,并且用“表里有活的生物——小蝎子”这个具体事例证明了这个观点。
四、拓展表达,认识作者
1.口语交流,回忆童年。
师:他通过自己的推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他后来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此时,你就是文中的“我”,
你见到了小伙伴,你就会说:“......”
你见到了邻居阿姨,你就会说:“......”
你见到了做客的亲戚你会说:“......”
师: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想一想?老师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老师举例,如:小时候的我以为天上的月亮里面有嫦娥、玉兔......
2.认识作者,拓展研学。
冯至:《彩色的鸟》《猫儿眼》《冯至全集》。
小结:回顾单元主题,同学们,今天的这篇文章,著名作家冯至围绕小时候所提出的观点,用“表里有活物”的具体事例进行了证明,同时也引导我们,“评价一个人物”所形成的语言,也是我们的观点,我们有理有据地去寻找依据也是我们探究、寻求真理的一个过程。“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