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 声现象
练1. 2018 婺城区期中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练2. 2020 金华市期末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练3. 2017 义乌市期中
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把手机放在真空罩里,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练4. 2018 婺城区期中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练5. 2018 婺城区期中
手机A 拨手机 B 时,手机 B 发出铃声并且屏上显示 A 的号码。若将手机 B 置于一真空玻璃罩中,用手机 A 拨叫手机 B,则( )
能听到B 发出的铃声,并看到B 显示 A 的号码
不能听到B 发出的铃声,但看到 B 显示A 的号码
能听到 B 发出的铃声,但不能看到 B 显示 A 的号码
既不能听到B 发出的铃声,也不能显示A 的号码
练6. 2017 婺城区校级期末
图中,老师用相同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练7. 2018 义乌市校级阶段考
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 )
A. B. C. D.
练8. 2018 义乌市校级阶段考
如图所示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下列不合理的是( )
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练9. 2020 金华市期末
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林志炫翻唱了周杰伦的(烟花易冷),唱出和原唱不一样的韵味,听众能分辨出林志炫和周杰伦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节奏不同 D.音调不同
练10. 2019 金华市期中
声音的小实验:
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站在旁边的你能听到撞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
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然后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在空气进入的过程中听到声音的变化
是 。
练11. 2018 金华市期中
某雷达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电磁波,电磁波信号间隔为 10-4s。一架飞机始终在雷达的某一方位上作直线飞行。下图所示为雷达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p1、p2 是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n1、n2 是 p1、p2 由飞机反射回来后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设雷达匀速扫描,请根据下图所示分析处理下面两个问题:
飞机是朝着雷达飞行,还是远离雷达? ;
当 p1 信号传播到飞机时,飞机距雷达多远? 。
模块二 光现象
练12. 2018 婺城区期中
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练13. 2018 金华市期中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
②在A 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练14. 2019 兰溪市期末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如图是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镜面收集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图。下列关于太阳光传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
在定日镜面上发生反射
在定日镜面上发生折射 C.经过定日镜后沿直线传播D.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
练15. 2017 义乌市期中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 MN 射下,A 为绳拉的小铁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直径为 1m 的虚线圆形轨迹匀速运动。若小球运动一圈时间为 1s,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A.2m/s B.4m/s C.6m/s D.8m/s
练16. 2020 义乌市期末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三棱镜分解白光 B.笔在水面处“折断”
C.水面上山的“倒影” D.手影游戏
练17. 2017 义乌市期中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墙的两边,若要在墙上开一个窗使两人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窗的位置应为( )
A.ae B.ad C.bc D.bd
练18. 2018 婺城区期中
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 )
A.∠1 B.∠2 C.∠3 D.∠4
练19. 2018 金华市期中
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 M,且∠AOC=
∠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 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练20. 2017 义乌市期中
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屏 ab 上(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来显示液面高度。如图所示为光路图,当光屏上的光点由 a 移到 b 点时,表示液面( )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都有可能
练21. 2018 婺城区期中
岸上的人看到平静的水面下一条静止不动的鱼。若他想用一束强光照亮这条鱼,则应瞄 准 ( )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下方
C.看到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前方
练22. 2018 婺城区期中
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哪一幅图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A. B. C. D.
练23. 2019 兰溪市期末
绘制图形是科学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下列图形绘制正确的是( )
A. 平面镜成像 B. 光的反射
C. 凹透镜折射 D.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练24. 2018 婺城区期中
“索菲亚广场”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固定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S 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 a 位置时,站在池旁的小红在水面上方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 点;如果水面升至b 位置时,小红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 点,则( )
A.P 点在 S 点的上方,Q 点在S 点的上方
B.P 点在 S 点的上方,Q 点在S 点的下方
C.P 点在 S 点的下方,Q 点在S 点的上方
D.P 点在 S 点的下方,Q 点在S 点的下方
练25. 2018 金华市期中
如图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C.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扁平一些 D.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练26. 2018 义乌市校级阶段考
正常人的眼睛在水中看物体会一片模糊,因为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
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就明显减小。关于在水中看清物体,有下列说法:
①高度远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②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
③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老花眼镜;
④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近视眼镜。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练27. 2020 义乌市期末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 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 10cm 小于 20cm
练28. 2019 兰溪市期末
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使方格底与像垂直,则平面镜与箱底的夹角为 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见魔术箱中的纸币,这是因为光 。
练29. 2019 金华市期中
如图所示,有两架飞机,其中一架是实际存在的飞机,另一架是从潜水艇上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其中属于实际存在的飞机的是 (填“A”或“B”),另一架是潜水艇上看到的飞机的 (填“实像”或“虚像”)。
练30. 2020 兰溪市期中
如图所示,一束与水平面成 30°夹角的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竖直射入井中,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平面镜的位置。
练31. 2020 义乌市期末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的像A′B′。
模块三 光学实验
练32. 2020 金华市期中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 为玻璃板,b 和 c 是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时玻璃板 a 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把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远离平面镜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最好在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练33. 2018 义乌市校级阶段考
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 EO 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①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 ON 向前或向后弯折。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③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 射到 O 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 B 上看到反射光线。
陈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进行如下操作:
①陈悦同学将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 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如图丙所示,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的后果是 ;
②将蜡烛B 熄灭后,该同学移动蜡烛 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 的像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 (选填“A”或“B”),重做实验。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练34. 2018 金华市期末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 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 (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 A 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
A 的像 ,证明像与物体一样大。
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要使该实验现象更明显,最好在较 (选填“明”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练35. 2019 金华市期中
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 2 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练36. 2018 婺城区期中
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中的 (选填字母序号)两图示实验;
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经分析可知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练37. 2018 婺城区期中
小雨吃烤肉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 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探究。
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 传播的。
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 。
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
练38. 2018 婺城区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12.00 24.00 倒立,放大,实像
2 16.00 16.00 倒立,等大,实像
3 20.00 13.33 倒立,缩小,实像
4 30.00 10.91 倒立,缩小,实像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f= cm;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左右移动光屏均接收不到像,接着应该 (填编号)
上下移动光屏去接收
将光屏放到凸透镜左侧去接收
取走光屏,直接从光屏的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
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 光屏应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练1. 【答案】:B
模块一 声现象
【解析】:A、真空不能传声;故 A 错误;
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B 正确;
C、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故C 错误;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 错误。
练2. 【答案】:D
【解析】: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
D、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练3. 【答案】:A
【解析】: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条件;
②把手机放在真空罩里,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研究了声音的传播条件;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研究了声音的产生条件。
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
练4. 【答案】:B
【解析】:A、此实验中,小球的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A 说法正确;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故B 说法错误;
C、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 C 说法正确;
D、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音叉会振动,故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故听不到声音;故D 说法正确。
练5. 【答案】:B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拨打真空罩中手机,不能听到手机铃声;手机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到呼叫信号;所以,不能听到手机B 发出的铃声,但能看到手机B 显示出了手机A 的号码。
练6. 【答案】:C
【解析】:吹吸管时发出的声音是靠吸管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不断地剪短,空气柱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是为了探究音调和吸管长短的关系。
练7.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 和D 振动的频率都比甲声波小,C 振动的频率与甲相等,只有B 振动的频率比甲大,所以 B 的音调比甲高。
练8. 【答案】:C
【解析】:A、由图知,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是 20000Hz,比其他的动物低;故 A 正确;
B、由图知,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故 B 正确;
C、由图知,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为85Hz~1100Hz,猫发声的频率范围为760Hz~1500Hz,所以人发声频率范围不是最窄的;故 C 错误;
D、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是次声波,地震前发出的是次声波,人听不到,像狗这类动物能够听到;故D 正确。
练9.【答案】:A
【解析】: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出林志炫和周杰伦发出的声音。
练10. 【答案】:(1)液体;(2)由小变大。
【解析】:(1)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站在旁边能听到撞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然后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在空气进入的过程中,空气越来越多,则听到
的铃声逐渐变大;故在空气进入的过程中听到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变大。
练11. 【答案】:(1)飞机正远离雷达飞行;(2)当信号P1 传播到飞机处时,飞机距雷达 7.5×103m。
【解析】:(1)由标尺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看出,第一个雷达信号 P1 从发出至返回历时 为 10 个小格,第二个雷达信号P2 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 11 个小格,即第二个雷达信号从发出至返回所有时间较长,表明 P1、P2 两个雷达信号分别遇到飞机时,第一个信号与飞机相遇的位置离雷达较近一些,第二个信号与飞机相遇的位置离雷达较远一些, 可见飞机是朝着远离雷达的方向飞行的;
(2)在图上,P1、P2 间相距为时间标尺上的 20 小格,由题意知连续两个脉冲间的时
间间隔为 10-4
10 4
,故时间标尺上的每一小格代表的时间为△t= 20 s=5×10
-6s;
由图可以看出,信号 P1 从发出至返回被雷达接收到(图上的 n1)历时为 10 个小格, 则这段时间为:t=10△t=5×10-5s;信号 P1 自发出后,经过1t 就遇到了飞机,则信号P1
传播到飞机时,飞机与雷达之间的距离为: 1
8 -5 3 。
s=2ct=3.0×10 ×2.5×10
m=7.5×10 m
练12. 【答案】:B
模块二 光现象
【解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练13. 【答案】:D
【解析】: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因为加入海波时,介质不再均匀;经搅拌后,介质又变得均匀,光线又沿直线传播, 故可以得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练14. 【答案】:B
【解析】:AB、太阳发出的光从空气照射到定日镜面上时会发生反射,但没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不会发生折射,故A 正确,B 错误;
C、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经过定日镜后光沿直线传播,故C 正确;
D、一般情况下,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变,所以光经过定日镜后传播速度不变。故D 正确。
练15. 【答案】:A
【解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小球挡住,小球沿图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时, 小球在每一点的影子,都是小球与地面的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圆形轨迹运动时,小球影子的范围,在圆形轨道的水平直径在地面上的投影之间,小球影子的范围如图所示;
故小球运动一圈,小球影子的路程 s=2d=2×1m=2m,影子的平均速度
s 2m 。
v=t= 1s =2m/s
练16. 【答案】:C
【解析】:A、白光通过三棱镜,由于七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属于折射现象,故与题意不符;
B、从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铅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
C、水面上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D、手影是影子,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练17. 【答案】:D
【解析】:如图所示,过乙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甲的眼睛,过甲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乙的眼睛(这两条直线就可以确定出所需最小窗的位置),由这四条直线与墙的交点即可确定出所需最小窗的位置应为 bd。
练18. 【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1 是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故A 错误;
B、∠2 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故B 错误;
C、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3,则反射角是∠3.故 C 正确;
D、∠4 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故D 错误。
练19. 【答案】:D
【解析】:甲乙两人不是光源,本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外界射到他们身上的光。甲 在明亮的室内,有外来的光线射到他的身上,他的身体表面又能将这些光线反射出去。被甲反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到平面镜 M 上,又会被平面镜反射。由于∠AOC=∠BOC, 所以从甲身上射向平面镜M 的光线会沿OB 方向反射,而乙处在B 点,故乙能接收到来自甲的光线,即看到了甲。
乙在暗室中,外界没有光线射到他的身体表面,他本身又不能发光,因此不会有从乙射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M 上,更不会进入到甲的眼镜,所以甲不能看到乙。
练20. 【答案】:C
【解析】: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当反射到光电屏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 S1 点移向 S2 点,表明被监视的液面从 AB 下降到 CD 的。
练21. 【答案】:A
【解析】: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我们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因此人要用一束强光照亮这条鱼,必须将光对准他看到的鱼,这样光经过折射才会照射在鱼身上。
练22. 【答案】:C
【解析】: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梢,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故 B、D 不符合题意; 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 A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练23. 【答案】:C
【解析】: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而图中像与物体不对称,故A 错误;
B、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图中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故 B 错误;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故 C 正确;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
错误。
练24. 【答案】:C
【解析】:(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 a 位置时,光在水面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
P 点如下图所示:
(2)水面上升至b 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 点如下图所示:
通过画图可知:P 点在 S 点的下方,Q 点在 S 点的上方。
练25. 【答案】:B
【解析】:AB、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的原理,故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所以图中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观察远近不同物体时的情况,故A 错误,B 正确;
C、看近处的物体,要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变厚,故C 错误;
D、对于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的都是正常看就行,但对于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通过眯眼的方式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有利于看清远处的物体,故D 错误。
练26. 【答案】:D
【解析】:高度近视的人是因为他的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强,因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明显减小,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裸眼看物体更清晰。正常人在水中就成远视眼了,应戴高度老花眼镜。
练27. 【答案】:A
【解析】: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16cm,焦距为 10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 1
倍和 2 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 2 倍焦距。
练28. 【答案】:45;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解析】:从甲图观察口看到正前方是方格子,整体好象是一个空箱子,而从乙图中看出观察口正前方没有方格纸,有一个倾斜平面镜,所以甲图中的空箱子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得到的,因此镜面与箱底的夹角为 45 度;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 实际上纸币在平面镜后面。而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则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练29. 【答案】:B;虚像。
【解析】:飞机的光线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潜水艇观察者眼里,观察者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看到的是变高的虚像A,B 是实际飞机。
练30. 【答案】:见解析。
【解析】:因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 30°,而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30°+90°=120°,则反射角为 60°,因法线可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平分,可确定其位置,然后作法线的垂直线就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了,如图所示, 平面镜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90°-60°=30°,所以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30°+30°=60°, 镜面与水平面成 60°的角。
练31. 【答案】:见解析。
【解析】: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练32. 【答案】:C
模块三 光学实验
【解析】:A、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规律,故 A 正确;
B、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 a 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 B 正确;
C、因为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面镜时,它的像会面镜,故 C 错误;
D、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蜡烛的像, 能保证实验效果,故 D 正确。
练33. 【答案】:(1)①B;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③不能;(2)①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②重合;③A;相等。
【解析】:(1)①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B
绕 ON 向前或向后弯折,若纸板上不能显示光线,则可以证明三线是共面的;
②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右表中,根据数据可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若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 射到O 点,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仍在同一平面内。
(2)①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一只蜡烛,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若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B 全部点燃,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在玻璃板的两侧都会出现虚像,形成重影,无法探究像与物的关系;
②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③移动蜡烛A,重做实验,未点燃的蜡烛处在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出点燃的蜡烛和未点燃的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通过分析可知,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练34. 【答案】:(1)前面;(2)完全重合;(3)暗。
【解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既能成像又能透光的特点;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面才能观察到蜡烛A 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A 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则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所以此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练35. 【答案】:(1)25°;(2)不成正比;(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的增加量小于入射角的增加量。
【解析】:(1)由图知,折射角为:90°-65°=25°;
(2)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分别为:13/20=0.65,25/40=0.625, 35/60=0.583,41/80=0.5125,则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不是定值,所以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3)观察表格数据知,入射角:20°→40°→60°→80°,每次入射角都增加 20°,折射角:13°→25°→35°→41°,每次分别增加 12°、10°、6°,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的增加量小于入射角的增加量。
练36. 【答案】:(1)B、D;(2)记录每一次光斑的位置,比较液体对光的偏折程度;
(3)油。
【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探究水和油对光的偏折本领大小,必须控制入射角和液面的高度相同,符合条件的有B、D 两图;
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目的是为了记录液体对光的偏折的光斑的位置,比较液体对光的偏折程度,体现了转换法的思想;
根据记录,油中光斑的位置距离空气比较远,因此油对光线的偏折程度大,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练37. 【答案】:(1)沿直线;(2)点燃浅盘中的酒精,让激光笔发出的红光在燃烧的酒精上方照射;(3)墙面上的光点在晃动。
【解析】:(1)因为光在喷出的水雾中传播时,介质仍然是均匀的,故光是沿直线传播;
点燃浅盘,酒精燃烧,其酒精周围的温度则不同,故燃烧的酒精上方的空气不再均匀,因此点燃浅盘中的酒精,让激光笔发出的红光在燃烧的酒精上方照射;
因为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再是直线,因此像的位置不再固定,故墙面上的光点在晃动。
练38. 【答案】:(1)8.00;(2)C;(3)靠近。
【解析】:(1)由第二次实验可知,当物距等于 16.00cm 时,像距也等于 16.00cm,并且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物距、像距都等于 2 倍焦距。所以 f=8.00cm;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透镜的同侧, 所以他应该取走光屏,直接通过凸透镜观察,故选C;
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应减小,因此光屏应靠近凸透镜。
水 水 油
A B C
油
D
空气 水油
甲 乙 丙
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