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备人: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篇文章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他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文题体现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写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既不是建有亭台楼榭的南国名园,也不是独具水光山色的天然胜景,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是那样的色彩斑斓,那样的乐趣无限。作者对百草园一往情深地倾注了童心的热情和梦幻。作者用提问“怪哉”、小园乐趣、师生读书的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一般的学生能借助字典理解课后“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学生想知道的: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散文的一般规律,学习散文的一般方法都有所了解,这篇文章在内容上不存在很大难度,可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上,同时培养他们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主要事件。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困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下掌握以上字词的音形义。学困生也能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但复述故事情节可能不够流畅,丢三落四,抓不住重点。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朝花夕拾》。
⑶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借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运用仿写句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⑵运用圈点批注法来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及重难点突破方法】
四步教学法。自由质疑──讨论质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提纲】
一、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我知道的鲁迅还有:_《狂人日记》______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鲁迅的其它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彷徨》
二、知识预习
⑴ 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 (cuán) 珊瑚(shān hú ) 豁(huō )
敛 (liǎn) 脑髓(suǐ ) 陌生(mò)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三、整体感知,按要求学习。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两_个部分内容,先写__百草园__,后写__三味书屋_。
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 有趣 )的百草园
( 枯燥 )的三味书屋
4、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
⑴_____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神奇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冬天在雪地捉鸟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záo(凿 ) 菜qí( 畦 ) 桑shèn(椹) 斑máo( 蝥 )
cuán(攒)成 脑suǐ (髓) 蝉tuì( 蜕 ) 倜tǎng( 傥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班蝥 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 罕见
C.书塾 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 缠络 绣象 和蔼
3.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A.确凿(záo) 斑蝥(máo) 菜畦(qí)
B.皂荚(jiá) 桑葚(sèn) 油蛉(líng)
C.珊(shān)瑚 秕(bǐ )谷 蝉蜕(duì)
D.盔(kuī)甲 骨髓(shuǐ) 倜(tì)傥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了__百草园___的生活和_三味书屋 的生活,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_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教师活动:[阅读指导]
(—)、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4.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
(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
(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2.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四)、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
(一系列的动词是:扫一支一撒一系一牵一看一拉)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七、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八、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九、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第二课时
一、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创新支点:
[语言训练]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3、作文片段练习。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三、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