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爸爸的花儿落了
预习提纲
1、了解作家与作品。
(1)本文作者是 ,她的主要作品有《 》、《 》等。
(2)本文选自作者的 体小说《 》。
2、注音释词。
肿胀( ) 叮嘱( ):
骊歌( ): 花圃( ):
衣襟( ): 耻笑:
3、你认为还需注音解释的字词
4、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应,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3)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哪些含义?
(一方面说明夹竹桃败落了,一方面隐喻爸爸去世,一语双关,饱含失去父亲的悲痛之情。)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5、自主探究;
(1)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2)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3)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6、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丑小鸭》预习题
1.查字典,给下列加粗的生词注音。
丑陋( ) 讪笑( ) 嫉妒( )
来势汹汹( ) 沼泽( )
进出( ) 绅士( ) 冰雹( )
木屐( ) 飕飕(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丑陋:(相貌或样子)难看。
(2)讪笑:讥笑。
(3)嫉妒:忌妒。
(4)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盛大的样子(贬义)。
3.查找《丑小鸭》作者安徒生的资料,了解一下他的生平;
4.朗读《丑小鸭》课文三到四遍,务必要读到流利通顺;
5、回答《研讨与练习》第一、二小题。
第八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预习提纲
一 知识积累: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词语或生字注音。
bī?xiá( ?)?qí?qū?( ?)?xióng?jiàn?( ?)hào dàng(? )
阻抑 ( ) 回环曲折 ( ) 亦复如是( )
2、根据汉字拼音写出词语。
丛山dié( ?)岭? jué(? )壁断崖?
回huán( ?)曲折? 一xiè(? )千里
3、修改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俊峭(? )?膝黑(? )?严历?( ?)?关建?( ?)立既(? )二、解释词语。
逼狭:
崎岖:
阻抑: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三、学习本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3、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三段中所说的“美趣”?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语句,说一说作者在文章中运用比喻的好处。
三、问题探索。
1、一个民族如果要兴,必须需要一种“雄健”精神,一个人如果要想事业成功,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李大钊的生平经历。
4、《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诗歌。
2、体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力,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导学探究※※※
一.字词通关:
读一读,写一写(每个写三遍)
忧郁(yù) 瞬息(shùn) 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资源连接: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二)、《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自学探究:
(一)有感情的朗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优选精练※※※
1、给加点字注音。
忧郁( ) 瞬息( )
2、默写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 :
, 。
3、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开头一节,写一节小诗:
假如 ,
不要 ,不要 !
需要 ,
相信吧,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背诵诗歌。
2、体味《未选择的路》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力,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朗诵《未选择的路》,思考:
1、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2、合作探讨: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优选精练※※※
1.给加点字注音。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2、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3、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两句,表明出处。
① (作者: )
② (作者: )
读读下面这首诗,你也可以试着写一首类似的诗。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他们不肯拯救自己的灵魂,
就留给上帝去拯救……
阳光下毕竟是白昼!
时间呀,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了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提示】
这首诗共六节,既以炽热的情感感染人,又以深邃的哲理启迪人。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其真诚而丰富的。诗人立足于新的人生道路的中国,通过告别过去(第一节)、风雨同舟(第二节)、相互信赖(第三节)、坚持真理(第四节)、光明照耀人间(第五节)、走向未来(第六节)的心灵历程,展现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生活的挚爱与追求。诗人对新生活的追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一如既往地追求光明与理想,和人民一道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二、阳光有了阴影,美好中有了丑陋,那么,也应该有批评、有暴露;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把握未来。全诗就这样将浓烈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刺激读者的审美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的诗作
黄河颂预习提纲
一、字词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哺育(???????? )
臂膀(???? )?? 滋长(??? )?巅(??????? )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澎湃:
二、情感朗读
1、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例句,为这几句诗划分节奏,标出重音,并诵读全诗。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根据以前诵读诗歌的体会,归纳本诗诵读时应注意什么?
三、内容的思考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描写了哪些景,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5、作者难道仅仅为了赞颂黄河吗??
《最后一课》学案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5.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6.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合作释疑 研读文本
7.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9.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0.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四、拓展延伸
11.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达标测试
12.都德是? 国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1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16.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17.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 ?“法兰西万岁!”
??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8.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
20.“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21.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22.“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
2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表现时间短。
2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参考答案与提示:
1. 法? 都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2. 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éng yào
3.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③觉得十分奇怪。 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4.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5.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6.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7.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8.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9.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0.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1.略
12.法国;普法战争
13.A
14.B
15.1)D???????? 2.)B ??????????? 3)A
16.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17.B
1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2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21.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22.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3.B
2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