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1 11: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 课题:马说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2.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 (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4.对学困生的关注:对于那些学生有困难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自己学会翻译并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诵读法,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章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法,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诵读法: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准备用“伯乐相马”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的生平,巩固、积累文学常识;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高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2)按朗读要求,单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适时点拨、指导。
(3)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进一步掌握读音。
(4)全班齐读课文,体现朗读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思考词语含义。
(5)结合预习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总结文中的重点实词,归纳“通假字”,就“一词多义”现象在课文中“寻找”“质疑”,最后整体疏通文意。师生一起讨论,师生相互问答,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析读文意
(1)全班学生自由、高声朗读课文
要求: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2)单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找出文中表现文章内容逻辑关系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
(3)全班齐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下面问题展开讨论:点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句子?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参与学生讨论问题,对回答不完整或理解不透的问题,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理解文意。然后明确答案。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入第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
品读文情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2)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师生明确:
A.全文三个段末的“也”字,再次朗读,体会:依次表达作者“痛惜”、“愤怒谴责”、“痛切、嘲讽”的感情;
B.贯穿全文的“不”字
第一段用了两个“不”字,(不常有,不以千里称),第二段连用五个“不”字,(不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有力写出食马者的无知;第三段又连用四个“不”字,(不以,不以,不能,不知马)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的淋漓尽致。以“不”贯穿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3)在此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读出作者感情。
(设计由“辩文词”到“析文意”到“品文情”,三个环节,意图是真正突出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有目的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完成由读音到词义到文情的把握,一改过去诵读停留在读准字音阶段的认识。)
总结全文
(1)这个环节,准备通过我提问,学生作答的形式,结合板书总结以上环节对文本的分析。
(2)学生以板书内容为思路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创新支点)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对学生的回答,我会给予准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对不适当的答案给予正确的思维导向。
A.观点方面:学生的观点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认识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任人唯贤的领导,更需要大胆展示自我风采的人才。真正的人才不只需要丰富的知识,实际的工作能力,更需要展现自我的勇气。
B.表达方面:要有理有据,体现议论的文的语言特征;体现议论文的结构体式。
布置作业:课下积累有关马的诗句和成语。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怀才不遇的愤懑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学反思】
我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积极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和公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提高。新的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灌输者”变为“指导者、点拨者”。学生学习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者,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鉴于边一点,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如果讲,要讲到“点”上,要精要。许多知识点,主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急辩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争辩,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例如:翻译课文由学生讨论完成,课文寓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后归纳完成。
2、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年的课文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目前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理”,更谈不上“通顺、边贯、得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教学我设计了辩论这一教学环节。从学生的辩论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学生就“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这个论题思辩很充分,有的同学很有创见,提出新的见解,博得了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