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母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21 11: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母亲》
单位: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标上规定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本文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学生想知道的:本文描写人物的独到之处,以及母亲的独特为人和教育方法。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生字词、通过老师的点播指导学生能读懂文章,并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
4.对学困生的关注: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虽文字浅显,但由于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作适时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课堂多提问、课下多检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任务品格特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布置预习:通过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了解文章背景。
2、精度课文,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特点。
3、联系生活,讨论母亲的为人和教育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⑵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二).?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着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本文是着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三).?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课前布置) 1、检查预习:
①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②了解作者及相情况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着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本文是着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3、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__回忆我的母亲?__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创新支点:
引言说母爱  
“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离开母亲的腹,离开母亲的怀,离开母亲的身,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通的心。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讲讲自己在哪些方面收到了母亲的影响或在你的成长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  
(四)、作业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